Hero Circle Shape
Hero Moon Shape
Hero Right Shape
bitpie官网版下载|杨林柯万言书

bitpie官网版下载|杨林柯万言书

  • 作者: bitpie官网版下载
  • 2024-03-11 00:37:15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

第08版:国内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哪儿有那么多西湖龙井? 语文教师“万言书”坦言内心受“煎熬”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

 

日期查询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报纸查看切换

周口日报

周口晚报

旧版pdf回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人物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

  杨林柯上课喜欢“跑题”。讲诗歌时,他会突然告诉学生,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失意士大夫的文学史。“你看柳宗元的《江雪》,小时候读和40岁以后读,感觉很不同。它其实写出了一种人生的孤绝状态。”  在课上,只要认为是有价值的,杨林柯就会穿插讲给学生们听,而对于一些“没意思”的文章,他也努力找出“意思”来。长此以往,学生们甚至更愿意听他讲课本以外的内容。  “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教师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自身就成了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人格资源,可供学生们学习。”  为了成为这样的“资源”,杨林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他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8万~10万字。他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阅读。  杨林柯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可以练成,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内功”则要靠平时持续渐行。“在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分,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杨林柯说。为此,他不会给偏题却写得很棒的作文打低分,也不会用标准答案去批试卷,只要答得有道理他就给分。  事实证明,杨林柯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往往是平行班中最高的。杨林柯却说:“真正有自信心的语文老师并不会只看重卷面成绩。”  相比于语文教师,杨林柯更喜欢被称为“国文教师”。一字之别,体现了杨林柯内心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即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句读、作文,更重要的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心胸博大、精神坚强的人”。为此,他的语文课不局限于课本,经常就社会话题而展开讨论。  杨林柯觉得,“学生知道社会,才能比较理性地判断这个社会,并活在这个社会里”。他告诉学生“不要活在新闻里”,不要因为有正面新闻就认为“形势一片大好”,不要因为有负面新闻就得出“人心不古”的结论。  杨林柯反对让学生记“标准答案”,认为“那会把学生弄得没有一点个性”;他也反对一味进行“成功教育”,因为“那可能导致学生真正踏入社会后,出现精神扭曲与异常”;他还对学校设置光荣榜颇有微词,觉得“那是不尊重所有学生的表现”。  杨林柯常对学生们说:“有一天,你们能把校长和清洁工看得一样高,你就有境界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林柯对遭到部分家长投诉显得非常坦然,他说:“只要还是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就能体会到一个巨大夹缝的存在,其实每个人都深陷其中。”  在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和现实的“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之间,杨林柯执著地选择前者,即便是困难重重。  “其实我只是个普通教师,只是不甘心仅做个‘经师’,更希望成为‘人师’,”杨林柯感慨地说,“做教师首先是做好自己,做一个学习者、求道者,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只有‘真人’才能培养出‘真人’。  (媛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县域新闻    第07版:国内综览    第08版:国内深读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读书    第15版:百姓写手/连载    第16版:编读往来/广告    第17版:楼市周刊    第18版:楼市动态    第19版:楼市深读    第20版:楼市/综合    第21版:家装/策划    第22版:家装/策划    第23版:时尚家居    第24版:广告

哪儿有那么多西湖龙井? 语文教师“万言书”坦言内心受“煎熬”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

关闭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一):不觉醒的生命不过是行尸走肉_教育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一):不觉醒的生命不过是行尸走肉_教育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一):不觉醒的生命不过是行尸走肉

2019-03-15 12:36

来源:

欧拉数学荟

原标题: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一):不觉醒的生命不过是行尸走肉

荟思

杨林柯老师的万字长文,是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内心挣扎和作为教育者发自良心的呐喊。

这篇长文的写作背景是杨老师遭遇了几位家长的“上访”,被校领导约谈后,用两天时间(2012年1月18、19日)赶写出来的。文中描述的现实状况和所思所想,都代表着基层教师最真实的感受。因原文篇幅较长,我们将分成三部分连载,本文是第一部分。

我也掉入了“悖论的怪圈”

这几天内心一直比较纠结,因为几位家长的“上访”,我被告到校长那里。对一个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虽然我可以理解各方所持立场,但终究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的吊诡与好玩。

回顾元月13日下午,高一年级开家长会,主要是班主任讲假期要求。4点10分刚下课,就有几个孩子围上来和我交流个人假期读书计划与学习安排,也有要我的信箱、电话的。正好碰到一位家长,和我谈了关于孩子语文学习的情况,我对这个孩子的努力上进和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很是赞赏(孩子当时正和我交流),家长也说了一些赞扬和鼓励我的话,说她也常阅读我的博客,很有收获,说现在像我这样的教师真是太少了,不仅教书,还要做孩子的心灵导师,真不容易,甚至说到“崇拜”一类的话,这种话我已经听多了。

我曾告诉学生,不要崇拜任何人,也不要让人家崇拜你自己,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这是现代意识。可我们的教育是“上半身教育”,这是不真实的教育。听到学生家长又在说“崇拜”一类的话,我立马插话:“不要崇拜,我和孩子是朋友。”我告诉家长,其实我一直在教育我自己,这不是谦虚,而是一种需要。

因为当天的家长会也未要求任课教师参加,我在办公室呆了一会儿后就回家了。

但第二天,风云突变。

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和教研组长一起找我“谈话”,说几个家长对我有意见,主要是学生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一些东西不相信了,爱怀疑了(因为我也确实说过“怀疑和批判让人成长”一类的话);对家长的话也不怎么迷信了,甚至用事实、道理和家长辩论;说我上课讲了批判性的话,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利,说孩子“太小”,不便接受这些负面东西,应该用“正面的、阳光的”东西教育孩子。意思大致就这些。在几位领导对我的思想帮助会最后讲了学校可能会采用的行政“处理决定”。

展开全文

我深深理解领导的苦心,在教育市场化的现实背景下,家长交了学费让孩子上学,买的就是学校的教育服务,作为“服务单位”的学校,为了“可持续发展”,能不考虑“上帝”的要求吗?

为纠正偏信之暗,虽然我做了一些解释说明,但在不同的思维空间里交流,似乎很累。实际情况是,个别家长的一面之辞能说明一点问题,但却容易遮蔽更大的问题。我联系一些大学生自杀以及杀人的事实讲了我的价值选择理由,我希望用人生教育统摄和抑制应试教育下的功利冲动,把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德性教育乃至信仰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当然从现实生存的角度,高考成绩也是很重要的,必须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要用人生大目标统摄高考小目标,目标高远,行动才会更有力。虽然一直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是希望无愧我心。因为理想追求与实际效果之间向来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取法乎中”,恐怕“仅得其下”了。

但学校领导似乎很忙,下面还有会议,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未得到充分表达,只好匆匆离开。我一时间感到,人与人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心理隔膜。

回到家里,我不仅为自己感到好笑,怎么能和领导们讲理呢?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领导永远正确!汉字“理”字一边是个什么字吗?但我还是为自己申辩了,因为我觉得,我们服从领导的管理,不是承认我们比领导愚笨,而是社会需要一种秩序。如果我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就要讲清道理,说不说是我的权利,听不听则是领导的自由。

我一下子进入一个夹缝之中:一边是学生以及家长的夸赞与“崇拜”,一边是个别学生家长的排斥与“上访”,我心里五味杂陈。我多次讲到“世界充满悖论”,但讽刺的是,我也掉入“悖论的怪圈”(你越尽力,越受伤;你越热爱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越会充满一种伤害你和阻抑你的力量。丛飞为救失学少年重病而亡,而妻子邢丹恰恰被失学少年用石头打死)。

这世界虽说矛盾、荒诞乃至悖谬,但却很真实。你会发现,你发往世界的能量有时竟然会神奇地反作用到你自己身上,难怪“现代牧业”董事长感叹:这个世界,做好事成本太高,坏事我又不想做。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人只有以出世的心态才能做入世的事情。”但许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在一个分数崇拜的功利背景下,做真教育如何让人不受伤!

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

仔细想想,家长们也有他们的立论依据,不管他们是官员还是百姓,成功还是不成功,他们的孩子毕竟要进入这个世界,要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认同,要听“大人”的话。毕竟这个社会是由“大人”主宰的,如果孩子有叛逆之思,不轨之行,或者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让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搁?家长们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实际情况是,个别家长对我有多么大的误会。

回到我这边来说,我的教育理念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在一个“犬儒病”流行的时代,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在知识教育中我努力实践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我觉得,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

再从功利目的上来说,有些孩子不会写文章,尤其不会写议论文,关键是没思想。胆识才气都从思想而来,没有读书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没有对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如何形成思想?我们常说“人文精神”,其实“文”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文”是由人的内在气脉发出来的,里面有什么,发出来就是什么。喷泉里出水,血管里冒血,文章就是一个人内在生态最直观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

有一句话说:“真正的艺术家眼里是没有艺术的,只有人间的苦难而已。”我把这一句话变一下是否可以这样说:“真正的教师眼里是没有‘教育’的,他眼里只有鲜活的生命和人间的不幸。”度己度人就成了热爱并悲悯这世界的人最后的选择。

我不想把自己打扮得高高在上,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价值和意义,要自己救自己(我主要指的是灵魂上的得救,由“安身”走向“安心”),不要被骗,不要误入歧途,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我们有最美丽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青春,要好好利用它,而不是消费,更不是荒废,要对得起自己。每个人都是生命链条的链中一环,每一个人都连接着他人,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的道德。

在内心里,我把教育作为自己信仰的构成部分,因为在一个社会的诸多系统(政治威权系统,经济发展系统,文化教育系统,法律道德系统等)中,教育是推动社会、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基础系统,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任务。所以,从教育中寻找价值就成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环节,但一棵树再大也不可能改变一个城市的气候。我自知能力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都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改变只能从自身开始,是草木,就变绿;是星星,就发光。度人先度己,救孩子先要救自己(虽然鲁迅先生早就喊出“救救孩子”的号召,朱大可、叶开等良知学者也在大声疾呼,但有多少人真正投入了行动?包括我们家长在内,我说的“救”主要是精神灵魂上的),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教师“失魂”,学生必然“落魄”。虽然我们把教师打扮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需要追问的是,谁在真正塑造孩子的灵魂,谁又在真正污染孩子的灵魂?

家长一定听过社会对“白狼黑狗眼镜蛇”所代表的职业的痛斥,但人们只是看到现象,却不思考深层问题,导致错打板子。人们只看到教师社会地位提高了,学校收费似乎也不少,但如果深入教师们的生活深处、内心深处,看看教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有假期,但假期常常补课;有双休日,但周六都在上课;白天上课改作业,晚上常常还要陪自习或者备课改作业阅卷子,错过了好看的电影,不知道歌星的名字,读书充电的时间很有限。

在教育产业化(其实是商业化)的大潮中,学校成了“服务单位”,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们不仅要面对“一仆二主”的外在尴尬,还得面对良心审判的内在羞愧,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虽说外在逻辑的力量很强大,它的量化考评涉及到学校的生存和教师的待遇与尊严。但教育是良心工程,良知的声音是教育最本真的力量,它内在于教育。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困扰的斗争和妥协中,那些有良知的教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努力。

不觉醒的生命不过是行尸走肉

这些年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甚至上厕所,晚上泡脚都在阅读。我每年的阅读量绝不会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约在8—10万字,写文章和教学随笔不下30篇(这些与学校要求无关)。为专心读完《圣经》,有一年暑假我曾经关掉手机,闭门谢客达一个多月。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稻粱谋,更不是为考个什么文凭获得体制认可,主要是想从精神上得救,发现真相,寻求真理,进而影响学生和我周围的人,一起走出精神迷途,找到精神家园。在一个问题较多的语文环境中,我希望自己本身成为一种优越的语文资源,在一个训练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的现实背景下,用自己的读书带动和影响学生,实现更高的教育价值。

我知道自己道行不深,修炼有限,不能成为先知先觉者,更不可能成为什么“精神救主”,只是努力成为一个后知后觉者,不想让孩子像许多庸禄之辈一样成为不知不觉者。我是在受蒙蔽中长大的,被洗脑的结果是:我的精神成长和觉醒晚了快20年。我不希望现在这些可爱的孩子重复我当年的悲剧,早一点觉醒和长大,不要浪费人生。虽然觉醒后会有痛苦,但不觉醒的生命不过是行尸走肉!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必须改变一个人的心,而现实功利的教育很难达到目的,如果历史文化多病,观念畸形,就必须借助于科学、哲学乃至宗教的力量。我知道,观念世界是一个僵化的世界,妄想把一些东西简单注入大脑的做法是很可笑的,根本是心灵在起作用,而心灵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因为灵魂是自守的,外在的教育再好,必须通过内化起作用,所以最好的教育往往是自我教育。

对于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来说,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也是首先教育好自己,让自己走向世界的高处,走向真理,然后才能对学生有一些精神辐射。如此来看,教师不过是一个学生而已,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并去粗取精,不断消化,吃草挤奶。所以我强调读书,因为教师所能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相 关 文 章:

专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一封教师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界面新闻 · JMedia

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界面新闻 · JMedia首页科技金融证券地产汽车健康地方大湾区文旅数据ESG双碳电厂商业科技地产汽车消费工业时尚交通医药互联网创投 能源数码教育食品新能源家电健康酒业物流零售美妆体育楼市家居餐饮日用企服珠宝腕表智库电厂农业财经金融投资证券IPO宏观股市财富有连云新闻天下中国地方评论数据职场国是文娱影像营销大湾区ESG双碳长三角文化生活文化文旅生活方式美食美酒艺术游戏正午箭厂VIP投资早晚报宏观晚6点打新早报盘前机会前瞻公告快评盘中必读金股挖掘调研早知道研报新知大势侦察市场风向标快报今日热点公司头条股市前沿监管通报财经速览时事追踪界面号财经号城市号媒体号视频界面Vnews直播箭厂面谈品牌创酷番茄社商业微史记专题新闻专题活动专题Global登录

消息

我的面点

我的关注

我的文章

投稿

报料

账号设置

退出账号

旧版搜索新版搜索旧版搜索

历史搜索

全部删除

热门搜索正在阅读: 一封教师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00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其他途径关注界面…一封教师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真正的教育改革远远不是民间万言书简单呼吁就可以迅速做出改变的,有效的变革往往缓慢而稳妥,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多方面多种力量在长时间中的博弈中达成,之中永远伴有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妥协和改变。白卷 · 前几年,陕西教师杨林柯一份万言书被网络热传。因为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被家长认为“所教与考试无关,怕影响成绩”而遭到投诉。万般委屈之下,杨老师写了上万字进行自辩。文中这样问道: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因为生命不能保存,我们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此份万言书在民间和媒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时间尚不过一月,在短暂的喧嚣之后,就被渐渐淡忘了,似乎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投书写文表达对教育的见解,历史悠长。在谷歌中搜索“教育万言书”,也可迅速找到数十个针对教育问题的不同万言版本,直到现在,仍有人如此做,可见这么长的呼吁一直未曾断绝。

如果费劲心血所做出的一个万言书呼喊激不起涟漪,是一种悲哀。两个万言书没有回响,则是一种失望。那么如此多的万言书仍然改动不了现实,除了咒骂“无声的中国”之外,也许我们最需要问的是:它为什么起不到作用?它究竟是写给谁看的?

写万言书的根源正在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而呼吁的目的,乃是寻求外界的帮助,利用媒体传播并博取言论支持,最终实现上通下达,通过各阶层的合力努力来改变这一不好的状况。

但仔细梳理这一途径,发现万言书之所以不起作用,究其根本仍在于寻求改变现实的方式出现了错误。这其中忽略掉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需要政府和民间做出共识,那么目前链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媒介是什么?

民国以后,帝制结束,以往充当政府和民间中介桥梁的中国士族阶层最终在社会变革中消失了。在民间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推进,在媒体狂欢娱乐至死的时代中,这样的万言书又怎能不陷入自言自语的状态呢。

真正的教育改革远远不是民间万言书简单呼吁就可以迅速做出改变的,有效的变革往往缓慢而稳妥,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多方面多种力量在长时间中的博弈中达成,之中永远伴有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妥协和改变。

这种力图通过言论改变现实的想法,不但在思维上显现出这个时代的浮躁心理,而且在操作上也大大的落后了。

在欧美国家,用来调节实现这一中间枢纽的方法就是数万个官方和民间组织。几乎每一种政策的通过往往背后都可以看见多个民间/官方组织——比如民间/官方智库积极推动的痕迹。

在中国台湾,对教改构成实质性推动的也同样始于民间力量和官方的有效互动和相互协作。而在中国大陆地区,这样的形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吊诡的是,现在深刻理解且运用这种形式来达成政策推动的反而是地方政府。比如背尽恶名的所谓“跑部前进”,其实恰恰是这种最先进方法的活学活用。

中国民间想要对教育政策有所劝谏,并最终想要有效推动政策变革以改变教育的不利局面,必须学会在法律范围内合理运用这一方法。

对政府和是民间来说,也需要加强这样的力量。通过它们自身的调研、听取、吸纳以及与政府方面通过合作、购买或其他途径达成共识,变成民间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桥梁。这不但可以缓解民间对政府的不合理压力,也必然会最终推动不合理教育政策的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镜面教育体制点赞收藏看评论分享至微博分享微信分享QQzone沉浸模式评论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微博上海界面财联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4-2024 JIEMIAN.COM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注册协议投稿须知版权声明举报及处置一封教师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真正的教育改革远远不是民间万言书简单呼吁就可以迅速做出改变的,有效的变革往往缓慢而稳妥,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多方面多种力量在长时间中的博弈中达成,之中永远伴有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妥协和改变。白卷 · 2015/09/25 10:40前几年,陕西教师杨林柯一份万言书被网络热传。因为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被家长认为“所教与考试无关,怕影响成绩”而遭到投诉。万般委屈之下,杨老师写了上万字进行自辩。文中这样问道: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因为生命不能保存,我们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此份万言书在民间和媒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时间尚不过一月,在短暂的喧嚣之后,就被渐渐淡忘了,似乎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投书写文表达对教育的见解,历史悠长。在谷歌中搜索“教育万言书”,也可迅速找到数十个针对教育问题的不同万言版本,直到现在,仍有人如此做,可见这么长的呼吁一直未曾断绝。

如果费劲心血所做出的一个万言书呼喊激不起涟漪,是一种悲哀。两个万言书没有回响,则是一种失望。那么如此多的万言书仍然改动不了现实,除了咒骂“无声的中国”之外,也许我们最需要问的是:它为什么起不到作用?它究竟是写给谁看的?

写万言书的根源正在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而呼吁的目的,乃是寻求外界的帮助,利用媒体传播并博取言论支持,最终实现上通下达,通过各阶层的合力努力来改变这一不好的状况。

但仔细梳理这一途径,发现万言书之所以不起作用,究其根本仍在于寻求改变现实的方式出现了错误。这其中忽略掉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需要政府和民间做出共识,那么目前链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媒介是什么?

民国以后,帝制结束,以往充当政府和民间中介桥梁的中国士族阶层最终在社会变革中消失了。在民间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推进,在媒体狂欢娱乐至死的时代中,这样的万言书又怎能不陷入自言自语的状态呢。

真正的教育改革远远不是民间万言书简单呼吁就可以迅速做出改变的,有效的变革往往缓慢而稳妥,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多方面多种力量在长时间中的博弈中达成,之中永远伴有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妥协和改变。

这种力图通过言论改变现实的想法,不但在思维上显现出这个时代的浮躁心理,而且在操作上也大大的落后了。

在欧美国家,用来调节实现这一中间枢纽的方法就是数万个官方和民间组织。几乎每一种政策的通过往往背后都可以看见多个民间/官方组织——比如民间/官方智库积极推动的痕迹。

在中国台湾,对教改构成实质性推动的也同样始于民间力量和官方的有效互动和相互协作。而在中国大陆地区,这样的形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吊诡的是,现在深刻理解且运用这种形式来达成政策推动的反而是地方政府。比如背尽恶名的所谓“跑部前进”,其实恰恰是这种最先进方法的活学活用。

中国民间想要对教育政策有所劝谏,并最终想要有效推动政策变革以改变教育的不利局面,必须学会在法律范围内合理运用这一方法。

对政府和是民间来说,也需要加强这样的力量。通过它们自身的调研、听取、吸纳以及与政府方面通过合作、购买或其他途径达成共识,变成民间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桥梁。这不但可以缓解民间对政府的不合理压力,也必然会最终推动不合理教育政策的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三):教育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_思想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三):教育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_思想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三):教育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

2019-03-17 08:24

来源:

欧拉数学荟

原标题: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三):教育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

荟思

杨林柯老师的万字长文,是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内心挣扎和作为教育者发自良心的呐喊。

这篇长文的写作背景是杨老师遭遇了几位家长的“上访”,被校领导约谈后,用两天时间(2012年1月18、19日)赶写出来的。文中描述的现实状况和所思所想,都代表着基层教师最真实的感受。因原文篇幅较长,我们将分成三部分连载,本文是第三部分。

思想的一律意味着思想的死亡

至于说到我对社会的批判、历史文化的批判乃至于对教育或者学校某些做法的批判,有家长认为是“牢骚”。我要说:“我不是屈原,我没有冤屈。”我有车有房,家庭幸福,儿子也有工作,有很多尊重我的同事和朋友。我也很感谢学校这些年来给我的包容和相对的自由,能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不跪着教书,能够在一个很小的精神空间中影响这个奴性十足的的社会,传达一种精神的能量,从而给学生带来一丝温热。我希望给课堂灌注一点生气,给语文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在思想中学会思考与写作,让他们在上了大学把许多东西忘掉之后能够真正留下一些东西,我不想教给学生“屠龙术”。

再从实用价值来说,批判是思想发展的必备素质。年轻人就要狂一些,敢于说大话,该谦虚谦虚,该骄傲就得骄傲,因为谦虚是认可别人,骄傲才是认可自己,骄傲也可以让人进步,一切的定论都是可笑的。可中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认可定论,记“标准答案”,不管这个“标准答案”是“标准惨案”还是“标准冤案”,把孩子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许多孩子小时候活泼乱跳,上学后渐渐变得呆头呆脑。小时候还像哲学家,爱思考大问题,越长大越世故、越深沉、越谦虚,其实是越来越失去自信。而自信正是人格核心,剥夺孩子自信就是剥夺孩子人格,教孩子认可外界。国人的依附性人格虽说有政治高压原因,而奴化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只说孩子作文写不好,得不上高分,没有思想的作文怎么能够得高分(说真话、有思想的文章被思想有问题的评价者绞杀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触碰大问题,不去关心社会,不去思考自己,不直面人生,如何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我们采用的手段之间岂不是南辕北辙?而且,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最后走上社会只能做牛,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活得很可怜。

思考离不开分析,错误的就要批判。思想家林贤治说过:“思想的全部力量在于批判。”批判可能会有偏激,而偏激正是思想的性质,“平正通达,不偏不倚,不会产生思想”(林贤治语),因为任何语言都不可能终结真理。那些四平八稳的语言只能暴露出精神的瘫痪、思想的萎靡,而对偏激的批判正是对思想的禁锢与扼杀。思想的一律正是思想的死亡,完全统一思想只可能在墓场里实现。

我觉得,人是需要一些思想个性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在我们目前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为我们的文化本不尊重个性,只是生产“标准件”,而没有个性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数量再多,也不过是数量复制罢了,不会提高这个群体活力的增量,也不会增加可吸引可分享的价值,越可能出现相互的排斥(中国人为什么总“窝里斗”?),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过是彼此的投影而已。

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由的人

从内心来讲,我是把这些孩子当我的孩子来教的,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一直很卖力。我认为,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就此而言,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影响别人的大脑和心灵。打动学生,先要打动自己;说服学生,先要说服自己。为了孩子,我顶着压力探索课堂改革之路;为了孩子,我在上课的激情与浪漫中常常忘掉自己。

展开全文

我天生愚笨,又不会“巧干”,但我觉得,顺应外界不难,放过自己不易。对于语文教学,我觉得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讲什么”永远比“怎么讲”要重要。在一个道德技术化的泛表演时代,总得有人冒傻气,一个冒傻气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喜欢你、认同你甚至“崇拜”你,但也一定会有孩子(或家长)误解你、反对你甚至“藐视”你,因为人的价值选择是多元的。好玩的是,在现有体制下,学生无法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老师,老师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可育之材”,一切全靠行政之手调配出的“缘分”,喜欢不喜欢都是“缘分”。对于学生而言,适合自己的好教师可遇而不可求;对于教师而言,也看是否碰上投合自己方法与理念的“有缘之人”。

学生和教师都没有互相选择的自由,教材也很难自由选择。虽有选修课,但哪个学校真正让学生们“自由选修”了?学生和教师都不过是被一种无形之手随意调配的“工具”。而教育不能选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教育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在一种别无选择的力量面前,教师和学生的思考也必须“体制化”,必须“统一思想”,大家都面对“皇帝的新衣”,不敢像孩童一样说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孩子们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从小就被迫适应“二元话语系统”,要学会说“道德的语言”,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要不断认识“语境”的厉害。

王富仁说:“只有真实的表达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可在“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分裂中,孩子们只能在“听从外界”与“听从心灵”的痛苦选择中不断地陷入困惑与矛盾(我们文史教师们何尝没有矛盾与分裂呢?)。孩子说话写作哪敢随便造次,什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准备缴枪投降吧!在分数逻辑统帅一切逻辑的背景下,谁敢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由的人。”但要培养自由的人,教育必须是自由的,要求教师的精神也必须是自由的,国家必须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这不是教育的自由化,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人们之所以怀念上世纪80年代,因为当时国家埋头于经济,没顾上怎么多“管”教育,文化上相对也比较自由,所以才使80年代的教育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能因为后来的一些事情而妖魔化80年代的教育。

说这些,是不得不交代,在中学,我是为数不多的有自由思想的教师之一。我认为,思想只有经常保持自由野生的状态,才能具有勃勃的生机。但一个自由主义者搞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是“教育”,“因为教育意味着将一种观念加以强化从而忽略了那些‘缺席者’,面面俱到的教育,即便不是不可能,也已经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教育者总不得不替受教育者作出选择。”(汪丁丁语)这就使教育成了一种“自由选择”的艺术。一种价值的被选择,意味着另一种价值的被忽略。要一个有具体风格与个性追求的教师满足无数个也有个性追求与风格喜好的学生,不是一种奢望,也可能是一种强加。

我认为,人,不是人民币,无法让每个人满意。当然,人人都喜欢的“超人”型教师可能是有的,但至少我不是。

本着自由主义的立场,在一些知识观点的表述上,我不是站在某个确定的政治集团或利益集团的立场上说话,而是本着心灵与良知的自由,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上或者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表达对民主、科学、博爱、平等、自由这些普世价值的歌颂,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民主与自由的期盼。这些,我们的民族难道不需要吗?

我觉得,在一个不断“异己”化的社会中,守住自己的一点东西是要做出牺牲的,抵制外在的诱惑也是需要修炼的,更不能用自己的人格尊严去和市场或政治做交换。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知识和语言,更多的是人格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知识资源,更是一种精神资源、文化资源,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只是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践。

回头望,20多年了,我还在这个讲台上“活”着,因为我的同事和熟人里,从20多岁的青年人到40多岁的中年人,为教育“献生”的并不是绝无仅有;还有些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早就落荒而逃,做官或做生意去了;更多的,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传道者”的教育生命已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个教育符号。因为活着需要一个凭借,逃避自由只是为了躲开生存的恐惧,而我在一个夹缝中还能“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安慰。

20多年来,眼看着我的同学们一个个成了各自小圈子里面的领袖,眼看着一个个年青人成为自己的领导,被称这个“长”那个“任”,我很为他们感到高兴,当然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在一个有点像传销组织的社会里,大家一切的努力就是要成为“上线”,然后把压力和恐惧传给“下线”。“下线”虽苦,但有更多的道德承担和内在收获而避免成为掠食者不是更“安心”吗?这是那些市侩们远远不能理解的。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中,一个人“不上进”被赐封为某一级官员,易被认为是“无能”,尊严也很可怜。这种意识,余杰先生斥之为“奴隶的法官情节”。但我想,不管世界如何与你交换轻蔑,一个人总得看得起自己,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世界在给你做减法或除法的时候,你得学会给自己做加法或乘法。在我看来,不管骑白马的是王子还是唐僧,也不管身高与影子是否成正比,我们总得面对这个神奇的世界。“一身轻”不是解脱,不是虚假的“清高”,更不是“做自己”的掩饰。我只是想说,人总得守住点什么,仰望点什么。在一个倒悬的世界中,我们得先把自己摆正,看清身份切割的等级化烟雾,尊重每个生命的选择,绝不要因为拒绝趋附流行价值而成为“耻辱”的标签,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平等看待每一个生命,并悲悯这生命。

孩子的生命不是家长的私人财产

最后,我想给“上访”的几位家长说几句话。

我知道你们中间有优秀的公仆,不知是因为我的一些话语灼伤了孩子敏感的心,还是我讲的什么和你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相悖,抑或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努力或成绩不好让你们很焦虑,需要寻找一个转移焦虑的对象。我深深理解你们的焦虑,在一个别无选择的教育现实面前,你们的焦虑其实也是我的焦虑。

我们都是为了孩子,没有哪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努力进步,也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当毒牛奶毒大米问题肉问题菜等等不断得到曝光和关注的时候,有多少人关注过我们教育和精神层面存在的“食品”问题?我们家长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放大精神病毒的推手?

我不是不知道欺骗孩子、欺负弱者的“杀子”文化传统,我也不是不明白迫害忠良、绞杀优秀的东方国粹和优汰劣胜的“逆淘汰”法则,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在一个精英沦陷民粹高涨的文化环境中,我宁愿坚守一隅,在边沿化的卑微行动中找到一点价值,并和已经有所觉悟的教师与各界良知人士共同努力,在一片荒漠中守住一点绿色。我们不希望孩子在精神荒废中长大。

虽然你们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很传统,这也是奴化教育和政治跋扈的千年遗存,也是“类人孩”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总想依赖权力解决问题,而缺少对事实与人的起码尊重与关爱,但我不会责怪你们,从内心来讲还心从感恩。我常常引用《圣经》上的话教育孩子:“凡事谢恩!”任何事都要看到它正面的能量。我记得耶稣在十字架上为迫害他们的人祷告说:“主啊!赦免他们吧,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知道。”与耶稣那种伟大的情怀相比,人的这点委屈与误会算得了什么呢?

我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让我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到底是我错了,还是我们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的理解?让我有了一次静下心来深入解读自己的机会。我的误区可能就在于,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睁开眼睛勇敢面对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是同道者或能够理解你的价值追求,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比较正常的心智和理性。但我清楚:盲人是不能给盲人带路的,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我爱着每一个孩子,就像你们爱他们一样。他们其实都很优秀,有些能力卓越超群,常常让我感叹自己这个年龄时和他们的差距,只是在量化评价中他们的成绩可能并不如你们所愿,让你们很焦虑。但你们想过没有,当一种评价体制只剩下一个刚性标准的时候,这对他们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当学校在大搞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家庭难道也再去推波助澜吗?难道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不重要吗?难道生命的价值不值得捍卫吗?当我们用做“人上人”的标准去诱惑每个生命让他们忘掉自我的时候,我们可有过自己真正的生活?

我告诉孩子,要常想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没答案,却最有意义,它能够把我们的生命引向高处。也有孩子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中出现精神短路,就是许多人说的答案都不一样,让孩子很困惑。我告诉孩子,生命本无意义,要找到意义,须有信仰,而信仰是一生的追求。要自己定义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要认识到人生有许多虚假的意义。年轻时要有功利心,年长要有超越心。人生要核算,加减乘除要计较,因为人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一步都要认真,人生的近目标和远目标要结合。我让大学生进班搞理想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人生目标,因为人是需要有指向性的。

我只是想真诚地告诉各位:教育就是成长,生命只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生命都会成长,每个生命也会走向自己的成功,而成功也是一个过程,不是那么可怜。不要预支焦虑,生命需要开阔,观念需要解放,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解放人,不是为了限制人。教育也要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原则,背离规律的“教育”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宇宙大关怀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都有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由意志,生命成长有它自身的规律。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万能论”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忽视了生命本真和心灵的存在,正是它带来教育的非人化。

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的,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不要把孩子的成功和自己的面子捆绑在一起。任何人都不可能用他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败,过强的意志很可能带来理性的错误,导致我们看不到更高的价值。

我知道有许多孩子会向家长介绍并转述我的观点(据传,有孩子告诉家长,我们杨老师课堂上常有一些“惊人之语”),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转述的,我只知道许多孩子“文集”上记录的我的一些“语录”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意义的建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获得了解释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立场或偏见而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或迫害。立场决定了观点,心灵决定判断和选择的眼光,对语言的转述如果放弃语境及整体可能会挂一漏万。

我推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孩子听话当“顺民”的家长因为孩子不再“听话”而迁怒于学校。我知道还有几位优秀的历史老师也有“被上访”和“谈话”的经历,说孩子竟然和家长辩论,要和家长讲什么“人格平等”“道德地位与法律地位平等”,家长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我要说的是:每个生命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叛逆期和青春期是伴生的,难道“听话”就是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吗?孩子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肯定吗?孩子的人格尊严难道不值得尊重吗?这种伦理上的觉醒难道不正是这个民族觉醒的一点现代表征吗?

要让孩子成长,不能只让孩子“听话”,还得让孩子学会思考。

当然,没有哪一种教育天然就是最正确的,只是在于人的理解和选择。几千年的儒化教育,只让生命充满使命感,而忽视了命运感,和宇宙大生命失去了对接,也使我们成为一个思维瘫痪精神不张缺少创造力的打工民族。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希望家长认识一个“人”和他的苦心,借此也谈谈多年来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和各位家长有精神上的互动与交流,也不希望家长把我看得多高。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头衔,也没有那些华丽的宣传标签。我只是不甘心仅做一个“经师”,更希望做一个“人师”,成为一个有思想追求的教育者,为这个世界做一点启蒙的工作,使孩子们从奴化状态中摆脱出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为在这个世上建立一个“人国”(鲁迅语)做些事情而已。

说的不对之处,欢迎家长来电来函批评指正。对家长的监督和关心表示感谢,对家长的误会表示理解,彼此都不用遗憾,因为误会本是世界的构成部分,只要心是热的,观点不同可以探讨。同时也努力在编者语文、教者语文、文本语文与学者语文中对语文的人本价值进行一次细心梳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一些矫正,以适应全体学生,虽然我目前还不知道如何去做。

也希望家长们多学习,多读书,在指导孩子的同时,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这个世界的错往往是大人的错,孩子是无辜者。素质教育不只是从孩子做起,更要从大人做起。

非常谢谢各位能坚持读完我这篇文章!浪费了您这么多时间,但还是希望您能够配合我们的教育。为了你的孩子,也为了更多的孩子,我希望借这个事情来一个教育大讨论。虽然我们的声音可能很小,但如果有更多的声音加入,也许可以为中国的教育做一点事情,一棵树难以改变气候,但无数的树就可以让这个世界的空气有所改变。

专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二):教育不仅要关注实用价值,更要有精神追求_生活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二):教育不仅要关注实用价值,更要有精神追求_生活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二):教育不仅要关注实用价值,更要有精神追求

2019-03-16 08:30

来源:

欧拉数学荟

原标题: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二):教育不仅要关注实用价值,更要有精神追求

荟思

杨林柯老师的万字长文,是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内心挣扎和作为教育者发自良心的呐喊。

这篇长文的写作背景是杨老师遭遇了几位家长的“上访”,被校领导约谈后,用两天时间(2012年1月18、19日)赶写出来的。文中描述的现实状况和所思所想,都代表着基层教师最真实的感受。因原文篇幅较长,我们将分成三部分连载,本文是第二部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要对世界充满好奇

至于家长说到的具体问题:比如孩子不相信“新闻联播”,说受了我的影响,因为我确实说过“不要活在新闻里,生活比新闻大得多”一类的话,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因为新闻往往是经过选择的吸引眼球的有一定导向性的信息,它要么说政府的好话,要么说人性的坏话。不要因为好新闻就简单肯定:‘祖国形势一篇大好’,也不要因为坏新闻就得出‘社会腐败,人心不古’的结论。任何新闻都是社会的一个点,生活比新闻大得多。要放开眼光,自己去看;使用大脑,自己去想。大脑中要多一些问号,不要只是感叹号。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追问,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你的现成答案,最好亲自走一走,做做社会调查。对生活的判断要警惕极端化思维,或天堂,或地狱,神圣化或妖魔化都是不对的。

我给学生推荐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就是希望学生能走向高处,因为在低处只会区分大小高下尊卑,而在高处才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平的。站在地上,我们很容易被阴云密布的天空遮蔽,以为到处都是这样;但只要我们走向高处才会发现,蓝天和阳光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处在可怜的位置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博大的心胸难道不好吗?)。

对于大人物,我让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我给学生推荐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大人物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不是特殊材料构成的,不近人情的;大人物也并不是哪方面都伟大,他们并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卑下的情操所战胜罢了。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我不希望他们像我当年那样继续承受“上半身教育”,给大人物涂上油彩,塑成金身,西服领带,高高在上,不近人情,而不告诉我们,他们其实很亲切。对他们一些人的不光彩的下半身的有意隐瞒是对人性的阉割,也是对学生的欺骗。

认识光,也得认识光在另一面的投影,这样,认识才是全面的;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一样,社会不存在什么“贞洁城堡”,学校不是,家庭也不是,所谓“纯洁”也只是相对而言。企图“让学生生活在某种类型的教育真空中逍遥自在地不受文化灾难和问题的干扰”(布鲁纳语)不是一种执着,也可能是一种虚妄。况且,学校也不是一个教育真空,社会不可能被隔离在学校之外。社会现实的各种正面或负面的东西,在信息传媒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可以不通过学校也能够获得。

展开全文

为了保护孩子,要告诉他们早晚要进入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理想和美好,甚至有一些残酷。但必须直面这种残酷,让他们对不好的东西提前有一些预期,免得“见光死”,出现精神的扭曲与异常。因为我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很多,有个别甚至还是老师的孩子或我过去所教学生的同学,每个生命的消亡都让痛惜。虽然自杀事件相对于中国十几亿人口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对每一个家庭却是空前的灾难。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爆料:中国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死亡,八人自杀未遂,每年至少有二十五万人死于自杀,200多万人自杀未遂(2007年自杀28.7万人),其中有许多是大学生。

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自杀?问题出在哪里?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只是“成功教育”,是出人头地的功利教育。革命加拼命,学习不要命,头悬梁,锥刺股,一心只为考大学。我们当年是点着煤油灯上晚自习,以至于许多同学的头发被烧,晚自习为防止打瞌睡,就吃大葱、吃辣椒。“比、学、赶、帮、超”这是我们当年的口号,以致于我身体差到感冒一次两个月不好,一米八的个子体重只有110斤。现在的口号更离奇,“不成功,便成仁”“不到长城非好汉”等等之类,各种激进的口号让人啼笑皆非。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是骗人的教育,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面对严峻的生存现实与中国国情,我提出:享受学习过程!就是希望学生找到兴趣,找到方向,关注过程,不要只盯着成绩,因为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只为考大学才需要学习,为了生命的幸福,终生都需要学习。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厌学,就是只把大学作为人生目标,甚至把大学吹捧为自由天堂。当学生真正走入大学以后才发现,和自己真正的理想有很大距离,自己努力追求的东西到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快乐。失落感随之产生,加上学生心理上的断乳,生命教育的缺失,有不少学生困惑、迷茫,也有学生麻木、沦落乃至走上绝路。

要追问责任,大的社会原因不说了,要说具体原因,我觉得中学教育难辞其咎。每听说一位大学生自杀,我都会痛苦一次,似乎他们的自杀和我有关,因为每一个个人悲剧都是社会悲剧,而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人构成的。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状态和思维理念、价值追求就构成了我们基本的社会生态。只有我们每一个人是身心健康的,是智慧的、美丽的,是有爱心的,这个社会才能更加智慧和美丽,更加充满爱意。

不认识社会,怎么改变社会?

六年中学教育,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六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都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也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中学教育,学生们六年都干了些什么?一位毕业班学生申斥道:“我们除了做题还学会些什么?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年华就这样被谋杀了。”话虽极端,但说出了学生的心里话。

我们在应试选拔教育的同时,几乎没怎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审美教育,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搞训练,学校成了训练集中营。由于教育本质目的缺失,导致应试性的功利人格遍布校园,生命里面空空如也。一些学生不会正常地思考问题,缺少常识,大脑简单,思维模糊,感情细腻,精神脆弱,缺少责任感,一遇到问题易走极端,忽视了自己是社会大生命的链中一环。看起来长大了,但长大的只是肉体,精神依然在幼儿阶段,很不成熟。

因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读书很少,训练很多,孩子们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做题训练上,很少顾及生命里面。有些家长也不让孩子看课外书,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业,也不希望教师讲所谓“课外”的东西,只讲与考试有关的。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恰恰表现在能够突破课本及课堂限制,让学生看到和触摸到一个比课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让孩子的心灵更宽广,精神更强大,防止成为“单向度的人”。

有人戏言:“中国教育毁人不倦”,“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还没希望”。有人痛斥:“中国教育的伟大就是把一个正常的人培养成合格的奴隶或残废。”但抱怨失望有什么用呢?就像母亲对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真正的教育者从来没有放弃对教育的希望。

记得一句话:世界如此糟糕,你要心理强大。教育是造心工程,造就一颗强大的慧心就有了探求世界、追求理想、建立意义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也就有了呵护生命安全的坚强屏障。

在对社会的认识评价上,我们只着眼于“积极健康”,而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判断,我们总想把社会之凶险、人性之丑恶包裹起来,让他们把一切都想象得那么美好,最后陷入幻灭的痛苦。就像邵夷贝在歌词里唱的:“谁把你教育得善良无害,然后让你在现实中哭着学坏;谁许你一个虚幻的未来,让你为了它把梦想掩埋。”胡适早就痛斥过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不顾人生真相的蒙昧教育,说“不认识社会,怎么改变社会”。哲学家周国平也反对这种隐瞒社会实情的教育,他更反对那种一味引导孩子适应社会消极面的实用主义教育。

我知道,人性是脆弱的,人是喜欢虚假的,但真相往往是残酷的,真相会穿透个人而摧毁许多貌似坚牢的信念。不把一个人投入残酷之中,如何让他们从虚幻的信念或意义中爬出,如何让他们在精神上得救,走向自助与自强?况且,这种沉重乃是社会历史文化带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得面对,掩耳盗铃不过是自欺欺人。我认为,承受一定的重量有利于生命的成长、心灵的坚强。你看,黄河老艄公摆渡往船中放石头就是为了渡河平稳,避免被风浪打翻。担负沉重正是为了以后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轻松,避免活在无知的虚幻里。因为,做一个有思想、有尊严的人总比做一头幸福的猪强吧!

教育不仅要关注实用的价值,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成长有时是痛苦的,智慧有时也是痛苦的,智慧和痛苦似乎天然就是孪生的。我希望每个生命智慧,但我无法保证每个生命逃离痛苦,尤其是由于教师对真教育的追求或处置不当而带来的成长痛苦。

说实话,有时我内心也很矛盾,很纠结。我和教育界的一些良知人士有同感:把孩子教醒吧,唯恐醒来痛苦。因为不知道文化出路在哪里,我曾感叹,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后发现无路可走。让他们继续昏睡吧,可对于世上多出一些浑浑噩噩的生命又于心不甘。想起鲁迅的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是什么话?不知多少人能懂。

似乎扯大扯远了,但却是我内心的真实。也许有家长会说,扯这些干嘛!让我娃考上重点大学就行了。虽然我知道中国的大学办得很糟,但我还是要告诉学生,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努力去考大学。在一个身份社会,大学文凭就是你一生的文化身份,“一本”和“三本”的利益含金量还是不一样的。当社会都在认可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努力争取,在现实功利上可能会吃亏。韩寒只有一个,成功不仅在于他个人独特的才华,也在于市场和现实的需要。一般人还得走一般的路子,高考不是一个一般将来时,而是一个现在进行时,它就在你每一天学习的过程中。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中三年就是人生最紧要的三年。我说,对于语文,我有十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只是语文学习和人格训练的副产品,而且有“显性成绩”和“隐性成绩”之分。“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形成绩”则是生命成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身高体重与身体健康,我们不能只管身高体重而不管身体健康。

可在一个实用理性统治的盲社会,谁还在关注精神的“里子”,“面子”才是最重要的。记得尼采当年就说,大众需要的只是价值含量很低的教育,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事。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先生当年也遭遇过这样的追问:“老师,你讲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鲍先生幽默地回答说,这是智商有限的表现。因为教育不仅要关注形而下(实用)的价值,更要有形而上(精神)的追求,不然那只能是教育的堕落。

我自知生存靠社会供养,回报社会能力有限,人微言轻,似乎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又不想满足于无意义生存,总想给这社会留下点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会活到哪一天,因为年龄一到,血压老高,天天服药,似乎有很多书要读,似乎有很多事要做,似乎有很多文章要写。但工作及各种事务把人的时间撕成碎片,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也似乎被撕成了各种碎片。

生命短暂,鲁迅说:“抓紧做!”但我能做什么呢?教书和读书写作似乎成了我生命最后的选择。我自认为40岁以前为了生存需要做了许多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出书几十本,但都是速朽玩意儿;比起农民工,挣钱也算不少,但发现钱不过是一个不断在贬值的身外之物。看世事,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为自己的生命做了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而为自己的生命做事难道不也是为这个世界做事吗?

记得一句话:“死人的墓碑如果不立在活人的心中,那这人便真的死掉了。”如果有一天肉体消失了,精神还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某些生命里面,难道不是生命的延续吗?作为教师,教书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延续一下我的生命。这在至高者看来,是多么渺小的一件事,因为一切都只是过程而已,谁也无法保证永垂不朽。但在我,又是多么看重的一件事。

仅此而已。

专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一封教师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 | 界面 · 财经号

一封教师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 | 界面 · 财经号

注册/登录

个人中心

首页

天下

中国

宏观

文娱

体育

时尚

文化

旅行

生活

游戏

歪楼

数据

正午

艺术

商业

科技

汽车

地产

证券

金融

消费

工业

交通

投资

营销

职场

管理

创业

出国

楼市

财富

健康

大湾区

酒业

区块链

ESG

更多

快讯

热文

视频

图片

召集令

专题

直播

APP下载

一封教师的万言书,在写给谁看?

真正的教育改革远远不是民间万言书简单呼吁就可以迅速做出改变的,有效的变革往往缓慢而稳妥,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多方面多种力量在长时间中的博弈中达成,之中永远伴有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妥协和改变。

前几年,陕西教师杨林柯一份万言书被网络热传。因为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被家长认为“所教与考试无关,怕影响成绩”而遭到投诉。万般委屈之下,杨老师写了上万字进行自辩。文中这样问道: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因为生命不能保存,我们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此份万言书在民间和媒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时间尚不过一月,在短暂的喧嚣之后,就被渐渐淡忘了,似乎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投书写文表达对教育的见解,历史悠长。在谷歌中搜索“教育万言书”,也可迅速找到数十个针对教育问题的不同万言版本,直到现在,仍有人如此做,可见这么长的呼吁一直未曾断绝。

如果费劲心血所做出的一个万言书呼喊激不起涟漪,是一种悲哀。两个万言书没有回响,则是一种失望。那么如此多的万言书仍然改动不了现实,除了咒骂“无声的中国”之外,也许我们最需要问的是:它为什么起不到作用?它究竟是写给谁看的?

写万言书的根源正在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而呼吁的目的,乃是寻求外界的帮助,利用媒体传播并博取言论支持,最终实现上通下达,通过各阶层的合力努力来改变这一不好的状况。

但仔细梳理这一途径,发现万言书之所以不起作用,究其根本仍在于寻求改变现实的方式出现了错误。这其中忽略掉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需要政府和民间做出共识,那么目前链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媒介是什么?

民国以后,帝制结束,以往充当政府和民间中介桥梁的中国士族阶层最终在社会变革中消失了。在民间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推进,在媒体狂欢娱乐至死的时代中,这样的万言书又怎能不陷入自言自语的状态呢。

真正的教育改革远远不是民间万言书简单呼吁就可以迅速做出改变的,有效的变革往往缓慢而稳妥,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多方面多种力量在长时间中的博弈中达成,之中永远伴有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妥协和改变。

这种力图通过言论改变现实的想法,不但在思维上显现出这个时代的浮躁心理,而且在操作上也大大的落后了。

在欧美国家,用来调节实现这一中间枢纽的方法就是数万个官方和民间组织。几乎每一种政策的通过往往背后都可以看见多个民间/官方组织——比如民间/官方智库积极推动的痕迹。

在中国台湾,对教改构成实质性推动的也同样始于民间力量和官方的有效互动和相互协作。而在中国大陆地区,这样的形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吊诡的是,现在深刻理解且运用这种形式来达成政策推动的反而是地方政府。比如背尽恶名的所谓“跑部前进”,其实恰恰是这种最先进方法的活学活用。

中国民间想要对教育政策有所劝谏,并最终想要有效推动政策变革以改变教育的不利局面,必须学会在法律范围内合理运用这一方法。

对政府和是民间来说,也需要加强这样的力量。通过它们自身的调研、听取、吸纳以及与政府方面通过合作、购买或其他途径达成共识,变成民间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桥梁。这不但可以缓解民间对政府的不合理压力,也必然会最终推动不合理教育政策的改革。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关注界面

进入首页

APP下载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

语文教师“万言书”坦言内心受“煎熬”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语文教师“万言书”坦言内心受“煎熬”_新闻中心_新浪网

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财经

股票

科技

博客

微博

视频

播客

汽车

房产

游戏

女性

读书

教育

星座

天气

短信

邮箱

导航

通行证

退出

新闻中心 > 正文

语文教师“万言书”坦言内心受“煎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15:00  新民晚报

  东方教育时报一封激昂的万言书,将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杨林柯推进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模式的讨论,有媒体称此为教育界的“潘晓来信”(1980年5月,《中国青年》刊登了读者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在那个时代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生的全国大讨论――编者注)。面对全社会大讨论,杨林柯本人十分平静。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公开发表之前,我就作好了准备,哪怕受到处分,只要对社会有价值,自己作出点牺牲也没有关系。”

  事件的缘起是陕西师大附中接到的一次家长投诉。今年春节前,该校几名学生的家长向校长投诉,认为杨林柯教育方式不恰当,上课时总讲些“敏感”话题,导致学生“不怎么听家长话了”。校方将家长的意见反馈给杨林柯之后,杨林柯花了两天时间,写下1.6万余字的长书――《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分发给该校高一(5)班和高一(8)班的全体学生,并要求学生将文章与家长分享。

  在万言书里,杨林柯真诚地表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解释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剖析社会”是希望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文中他痛陈,“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有时‘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教师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

  经学生在网站转发后,杨林柯的“万言书”瞬即被热烈跟帖和转发,支持声和批评声接踵而至。

  对此,《对抗语文》作者、作家叶开表示,杨林柯值得尊敬,是一位有追求、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他呼吁学校,在对待那些勇于探索的老师时,要多些宽容。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金志浩也向记者表示,在教好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拓宽视野,学会独立思考,是值得推崇的。也有专家对杨林柯的具体行为提出了建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认为,“教师应该知道什么问题适合在课堂上讨论,什么问题不适合,否则达不到教育目的。”金志浩则认为,教师应做好解释工作,不要让家长产生对立情绪。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新闻

图片

微博

博客

视频

 

相关热词搜索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保存

全文浏览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返回首页

图铃下载

新浪公益

【新闻】

让男人魂牵梦绕

陆川新片惹撤资疑云

【贺卡】

手机贺卡送温情

去表白

幽默笑话大集合

【许愿】

告别暗恋时代

自制生日贺卡 美女写真

【主题】

美女帅哥

名车

非主流

浪漫爱情

主题库

【图铃】

动态搞笑图片

喵喵之歌

色和尚来送茶

【喜信】

身份证信息查询

你的姓名被侵权了

签名

【手机】

设计自己的签名

爱情贺卡旺桃花

许愿墙花

【游戏】

新浪无线乐园

晓月圆舞曲

宠物王国

留守女童悲剧如何避免

“竞选”贫困生难题

矿产开采致环境污染

我国将提高蓝天门槛

资源税改不应冲击民生

冀一生态公园藏炼油厂

北川老县城全面开放

让制度扶起摔倒的老人

公厕私营不可随便

全国10%游泳池尿素超标

奢品门店涉嫌虐待员工

驴友坠崖 救援遭拒

劳工大军背后空心的家

垫钱哥14年垫2万元

盲文图书馆静待读者

2012北京车展4月开幕

・城市热点节庆活动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互动活动

热点推荐

・2月恋爱季,微博领爱情护照晒幸福旅途

・微博时代吐槽利器 不玩看点你就OUT了

・好友互动,文件传输,快用微博桌面!

・全明星视频直播,随时吐槽

・大象台首播我的娜塔莎

・全国首部城管题材微电影《我的城管女友》

・[财经]股市行情查询

・[财经]理财计算器

・[科技]数码产品库

・[视频]最热影视大片

・[旅游]国内外景点查询

・[育儿]育儿实用工具库

・[汽车]车型查询

・[女性]化妆品产品库

・[星座]星座运势查询

・[娱乐]影讯查询

・[娱乐]电视节目表

・[教育]大学院校查询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如何评价教师杨林科的“万言书”? - 知乎

如何评价教师杨林科的“万言书”?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教育文学高考教师如何评价教师杨林科的“万言书”?这几天一直比较纠结,因为几位家长的“上访”,我被告到校长那里。对一个“资深”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虽然我可以理解各方所持立场,但面对时仍有许…显示全部 ​关注者0被浏览198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写第一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_新闻中心_新浪网

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财经

股票

科技

博客

微博

视频

播客

汽车

房产

游戏

女性

读书

教育

星座

天气

短信

邮箱

导航

通行证

退出

新闻中心 > 正文

“万言书”背后的“真人”――杨林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15:00  新民晚报

  杨林柯上课喜欢“跑题”。讲诗歌时,他会突然告诉学生,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失意士大夫的文学史。“你看柳宗元的《江雪》,小时候读和40岁以后读,感觉很不同。它其实写出了一种人生的孤绝状态。”

  在课上,只要认为是有价值的,杨林柯就会穿插讲给学生们听,而对于一些“没意思”的文章,他也努力找出“意思”来。长此以往,学生们甚至更愿意听他讲课本以外的内容。

  “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教师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自身就成了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人格资源,可供学生们学习。”

  为了成为这样的“资源”,杨林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他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8万~10万字。他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阅读。

  杨林柯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可以练成,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内功”则要靠平时持续渐行。“在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分,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杨林柯说。为此,他不会给偏题却写得很棒的作文打低分,也不会用标准答案去批试卷,只要答得有道理他就给分。

  事实证明,杨林柯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往往是平行班中最高的。杨林柯却说:“真正有自信心的语文老师并不会只看重卷面成绩。”

  相比于语文教师,杨林柯更喜欢被称为“国文教师”。一字之别,体现了杨林柯内心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即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句读、作文,更重要的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心胸博大、精神坚强的人”。为此,他的语文课不局限于课本,经常就社会话题而展开讨论。

  杨林柯觉得,“学生知道社会,才能比较理性地判断这个社会,并活在这个社会里”。他告诉学生“不要活在新闻里”,不要因为有正面新闻就认为“形势一片大好”,不要因为有负面新闻就得出“人心不古”的结论。

  杨林柯反对让学生记“标准答案”,认为“那会把学生弄得没有一点个性”;他也反对一味进行“成功教育”,因为“那可能导致学生真正踏入社会后,出现精神扭曲与异常”;他还对学校设置光荣榜颇有微词,觉得“那是不尊重所有学生的表现”。

  杨林柯常对学生们说:“有一天,你们能把校长和清洁工看得一样高,你就有境界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林柯对遭到部分家长投诉显得非常坦然,他说:“只要还是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就能体会到一个巨大夹缝的存在,其实每个人都深陷其中。”

  在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和现实的“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之间,杨林柯执著地选择前者,即便是困难重重。

  “其实我只是个普通教师,只是不甘心仅做个‘经师’,更希望成为‘人师’,”杨林柯感慨地说,“做教师首先是做好自己,做一个学习者、求道者,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只有‘真人’才能培养出‘真人’。”

  东方教育时报(徐媛媛)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新闻

图片

微博

博客

视频

 

相关热词搜索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保存

全文浏览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返回首页

图铃下载

新浪公益

【新闻】

让男人魂牵梦绕

陆川新片惹撤资疑云

【贺卡】

手机贺卡送温情

去表白

幽默笑话大集合

【许愿】

告别暗恋时代

自制生日贺卡 美女写真

【主题】

美女帅哥

名车

非主流

浪漫爱情

主题库

【图铃】

动态搞笑图片

喵喵之歌

色和尚来送茶

【喜信】

身份证信息查询

你的姓名被侵权了

签名

【手机】

设计自己的签名

爱情贺卡旺桃花

许愿墙花

【游戏】

新浪无线乐园

晓月圆舞曲

宠物王国

留守女童悲剧如何避免

“竞选”贫困生难题

矿产开采致环境污染

我国将提高蓝天门槛

资源税改不应冲击民生

冀一生态公园藏炼油厂

北川老县城全面开放

让制度扶起摔倒的老人

公厕私营不可随便

全国10%游泳池尿素超标

奢品门店涉嫌虐待员工

驴友坠崖 救援遭拒

劳工大军背后空心的家

垫钱哥14年垫2万元

盲文图书馆静待读者

2012北京车展4月开幕

・城市热点节庆活动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互动活动

热点推荐

・2月恋爱季,微博领爱情护照晒幸福旅途

・微博时代吐槽利器 不玩看点你就OUT了

・好友互动,文件传输,快用微博桌面!

・全明星视频直播,随时吐槽

・大象台首播我的娜塔莎

・全国首部城管题材微电影《我的城管女友》

・[财经]股市行情查询

・[财经]理财计算器

・[科技]数码产品库

・[视频]最热影视大片

・[旅游]国内外景点查询

・[育儿]育儿实用工具库

・[汽车]车型查询

・[女性]化妆品产品库

・[星座]星座运势查询

・[娱乐]影讯查询

・[娱乐]电视节目表

・[教育]大学院校查询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教育是生命的灯——评中学老师杨林科《万言书》_谌洪果_新浪博客

教育是生命的灯——评中学老师杨林科《万言书》_谌洪果_新浪博客

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46161158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谌洪果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836,545

关注人气:4,172

获赠金笔:0支

赠出金笔: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教育是生命的灯——评中学老师杨林科《万言书》

(2012-02-22 08:05:02)

标签:

杂谈

中学语文老师杨林柯被学生家长“上访”到校方,这对于无比珍爱教育事业的“资深”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百味杂陈之下,他公开陈情,推心置腹,给家长们写了一封万言的心灵告白。

公开信的标题“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集中表达了

杨老师心里郁结的困惑。杨老师之所以被投诉,不是因为他对教学不负责,对学生不关心,也不是因为在以升学为指标的高考中,他所教的学生成绩不佳。个别家长的抱怨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的课让学生爱怀疑,不迷信了;二是他的课有批判性,讲了些社会“阴暗面”,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利。这两大理由,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忧虑,但恰好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本身的误解,因为这两个理由,分别体现了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理性的判断能力。

根据自身二十余年中学教育的经验,杨林柯老师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为“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他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和全人格的教育,让学生在中学这个可塑性极强的关键时期,为今后的茁壮成长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也许有人会质疑:面对有着巨大高考竞争压力的中学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否有些为时过早,进而可能“误人子弟”?然而,基于对功利教育弊端的各种痛感体验(应试压力、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杨林柯老师对此早有自己的回答。他说,“法乎上,得乎中”,以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则游刃有余;以应试教育应对应试教育,则得不偿失。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我非常理解某些家长的担忧,也理解杨老师的困惑。的确,教育不能让学生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立者,但也不能让学生沦为完全被格式化的僵化机器。杨老师和家长们有着共同的焦虑,同时也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共同纠结。然而,在如何解决这种难题的思路上,双方出现了不小的差异。我不能轻易说谁对谁错:家长们希望孩子能适应社会,但可能带来孩子生命成长的巨大缺失;杨老师希望孩子能自由成长,但可能带来孩子生命成长的巨大风险。

然而,正因为我们没有答案,所以杨老师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但也正因为教育的缺失与风险并存,所以杨老师这种尝试更应该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身处这一教育体制之中的教育者们,有责任也有可能在应试教育之外有所作为。杨老师情真意切的万言书,足以让我们思考“成功的”教育与所谓的“成功”教育之间的差异,并让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改变什么,又应该建造什么。

当然,这样的反思更应该首先及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本人。无论如何,家长和学生的意见都值得认真对待。秉着对学生生命前途负责的态度,光靠一腔热情和诚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授人以渔,如何不把学生当做试验品,如何节制自己的价值立场,如何让学生对现实有客观公允的认识,诸如此类,都是一名中学教师必须时时警醒的问题。

   

在此,我想到了林治平先生在《白昼提灯》中思考全人教育理念时讲到的一个寓言:蝌蚪不知道什么是干爽和温暖,便问青蛙要干爽干什么,要阳光干什么,但等它变成青蛙后,才发现干爽和阳光如此的美好。生命的蜕变是很奇妙的,但这种蜕变需要充足的养料和见识作为准备,而教育,就是给生命带来希望的灯,她让我们的教师在点亮自己时也照亮别人。既然教育者肩负的使命重大,就得常怀战兢之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同情心、责任感,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化作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理想与现实、激情与判断之间的平衡。而这种平衡理性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每个人所迫切需要的。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百肆微喃:谌洪果思想录(十)

后一篇:谌洪果《美国的立宪与立国》课程参考书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