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Circle Shape
Hero Moon Shape
Hero Right Shape
比特派苹果版官网|奥古斯丁

比特派苹果版官网|奥古斯丁

  • 作者: 比特派苹果版官网
  • 2024-03-08 19:27:45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_百度百科

(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奥古斯丁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9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奥古斯丁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奥古斯丁 [1](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译为“圣•奥斯定”,出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亚王国,奥古斯丁曾是一名摩尼教徒,皈依基督教后,成为基督教早期神学家,教会博士。其思想影响了西方基督教教会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他是北非希波里吉诃(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视为教父时代重要的天主教会教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和《忏悔录》。中文名希波的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外文名Augustine of Hippo,Saint Augustine别    名圣奥斯定、圣奥斯丁、圣奥古斯丁国    籍罗马帝国民    族罗马民族出生日期354年11月13日逝世日期430年8月28日职    业思想家、主教主要成就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天主教圣人出生地北非信    仰天主教代表作品忏悔录、论三位一体历史评价被誉为神学百科全书目录1人物简介2人物生平3亲属成员4思想体系5哲学思想▪上帝创世▪罪论▪救恩论▪时间论▪幸福论6美学思想▪整一▪数与美▪艺术理论▪小结7著作简介8作品一览9出版图书10其他信息人物简介播报编辑奥古斯丁全名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在信仰基督以前,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曾担任文学、修辞学教师。在这之后,他痛悔为世俗文艺引入歧途,极力攻击世俗文艺(如荷马史诗)。他把哲学和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奥古斯丁画像奥里留·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幼年时曾从母亲加入基督教,但19岁在修辞学校读书时成为摩尼教追随者。从修辞学校毕业后,先在迦太基城,后到罗马和米兰教授修辞和演讲术。其时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影响,脱离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派的著作。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奇迹”。据他的自传《忏悔录》记述,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时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后回到北非的家乡,隐居三年之后被教徒推选为省城希波教会执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死于希波城沦陷之前。他去世之后,汪达尔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从此不再受罗马教会的管辖。但奥古斯丁的著作流传到西方,成为公教会和16世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在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可算作代表作,包含不少哲学论述。人物生平播报编辑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现今的阿尔及利亚)。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但财产不多,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奥氏的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很关心儿子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祷,她对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儿子深恶痛绝。神藉异梦指示,使她坚持信心的祷告。奥古斯丁有两种性情;一种是放肆于性欲中的性情;一种是专诚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也许父母双方的品性,都遗传到他一人身上。因此,奥氏的心灵深处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稍长,奥氏便离开出生地,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又负笈至迦太基,在那里专攻修辞学。在这时,他结识了一个女子,并与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当时他只不过十七岁而已。在三七二年,私生子出生,极为奥氏所珍爱。奥古斯丁虽放纵于情欲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觉悟最速。十九岁时,他读了西塞罗(Cicero)的著作后,已有心追求真理,以此为人生唯一价值。此后他开始研究圣经,“但圣经对于我好似没有价值,不足媲美于西塞罗的庄严文笔。”于是他又向一种思想混合的二元主义,即为摩尼教者,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劝慰她说:“你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不能灭亡。”奥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他一面治学,一面教书,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戏剧诗而文名大振。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他开始怀疑这个教门理智上的效能。于是他去见摩尼教的首领,但因这首领在教理上难于自圆其说,这使奥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于三八三年他迁到罗马。翌年,被委任于当时西方帝国的都会――米兰,教授修辞学。奥古斯丁在米兰的时候,奥古斯丁听见了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来,因他在这时正倾心于新派的怀疑哲学。这是他一生道德水准最低的时期,他的母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因那女子年纪尚轻,一时未能完娶。奥氏虽与从前之姘妇脱离关系,但不久又与另一个结上了非法之缘,行为较前更不正当。后来,他读到新柏拉图派的威克多林传记,看见他在老年时如何归向基督,心中大受感动。现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实之源。因为他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多了,所以对教会的权威有了极深的印象。加上又听到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圣洁生活,乃自惭虽是个知识份子,反为情欲所劳役。在悲痛自责之余,他奔向花园中去,伏在树下痛哭。忽然仿佛听到儿童的声音说:“拿起来读吧!”他的面色大变,抑制着眼泪,拿起一本他所读过的书信;急忙翻开,视线即落在这段经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十三:13-14)自此以后,奥古斯丁心里有了平安,他感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内心起了极大的变化。奥古斯丁奥氏的悔改是在三八六年夏日将尽之时,他离开了情妇,辞去教职,退居在一处山庄,与诸友人共研哲学,写成许多论文。次年复活节时,奥古斯丁与好友及儿子同在米兰受洗于安波罗修。莫尼加三十二年来不断的流泪祷告,果真得到神的垂听!可惜是在他们回乡的路途上,莫尼加死于热病。奥古斯丁叙述他母亲死状,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一座最高贵的纪念碑。他回家乡后,仍勤究学问。不久,他的儿子也死了。三九一年,他往希坡(Hippo)去受职为神父。四年之后,又继承主教一职,受职后不久,当地主教全权都归在他手中了。在希坡,奥氏为非洲那一带地方创建了第一所修道院,作为训练教会领袖人才的场所。而其余生则致力于牧养教会、宣讲福音、救济贫弱等事业上。为了解决北非教会的各种争端,他更不辞劳苦,到处召开宗教会议。余暇就从事写作。奥氏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极多彩多姿,一方面维护圣经正典的确立,亦于基要信仰或教义的演绎及阐明上有极深的创见;而其思想影响西方罗马教会尤深。此外,他又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以神为中心,启示为基本,而哲学则为神学的使女;他主张信仰使人看见真理,而理智使人多了解真理,但信仰乃至上,“如果要明白,就应当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这位非洲拉丁教会的领袖后因热病,逝世于希坡,终年七十六岁。惟其影响,在历史上延绵不断。亲属成员播报编辑奥古斯丁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到其母亲对他的影响,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与母亲的关系。书中奥古斯丁说他自己的个性中,有很多他母亲的影子,而且说话的方式也像她。她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受传统非洲基督教的教导和训练,过着纯朴的生活,谨守主日。她深深相信,良好的教育能使她儿子成为一个更好的基督徒。在奥古斯丁的回忆中,他早期的生活与他母亲息息相关,他说:“她喜欢我与她在一起,就像其他母亲,但她比其他母亲更加的渴望。”奥古斯丁说不论她哪一个小孩离开时,她都好像要承受一次分娩之痛。28岁那一年,要坐船到罗马时,他不敢面对他身后的母亲。他写道:“说到她对我的爱,我无话可说。我也能感受到,她再次承受分娩之痛,而且比她肉体生我时更痛苦...……”思想体系播报编辑奥古斯丁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象、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哲学思想播报编辑上帝创世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赋形于质的工匠,后者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者。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写道:“你创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种不由你创造而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得来的呢?哪一样存在的东西,不是凭借你的实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话语——创造万有。”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这种决定论的“原罪”和“救赎”理论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论像上帝论和基督论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原罪”是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罪,而“救赎”同样也是先验地被预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拯救。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罪论原罪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奥古斯丁的罪观及恩典观,有受到早年宗教经验及反伯拉纠(Pelagius)思想影响。但主要的概念仍来自他对罗马书的研究。他认为即使人未曾堕落,人未来的命运仍得完全依靠神。奥氏反对摩尼教在罪方面的解释,而强调罪的自发性。他相信人的罪行使人远离神,而导致恶。人因着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爱的真善,也不能了解他生命的意义。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不是恶加诸于人。他发现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神的爱”。人类的失败大致是过分的欲念、无节制的寻乐及不圣洁的心思意念这几类型。奥氏认为人类的被造原是不朽的,若是坚定在圣洁中,就能从不能犯罪与不能死的状态中进到不可能犯罪及不可能死的境况中;但是若犯罪了,就进入了不可能不犯罪及不可能不死的境况中。奥氏认为,亚当起初的受造是绝对的完美,不论在灵魂体各方面。亚当原处于良善、称义、光照、至福的境界。他只要继续食用生命树的果子就能得到永生。他拥有不犯罪的自由及能力。神使他的意志倾向德行,肉欲听从其意志,意志顺服神。亚当被神的恩典所包围,还拥有特别的保守恩赐,也就是保守其意志的正确性。奥氏认为,亚当最后的堕落是自取的。而唯一可能造成亚当失误的原因是“受造性”,因为这表示他的本性有可能改变而转离良善;他是有可能作出错误的选择。而造成这当中潜在的因素可能是“骄傲”,就是他想脱离他本来的主人-神。亚当的自作主张可能来自于他妄想自己取代神。奥古斯丁对原罪的根据除了创世记外,还有诗篇51篇、约伯记、弗2:3;他最喜欢用的则是罗5:12及约3:3-5。亚当因与后裔在机体上联合,所以他堕落的本性就传递给他的后裔。全人类都是由亚当一人所生下来,因此也都承接堕落的本性。奥氏认为人类的人性不是个别被造,只有机体(肉身)方面是被造的。我们都从亚当承接人性,而人性的传递是借由性行为(奥氏认为其中也有不好的欲念),因此世人都从罪中所生,这也就是奥古斯丁所谓原罪的由来。奥氏也从这观点,发展出他婴儿洗礼的教义,只有借着洗礼,才能除去人的原罪;但无法除掉“原罪性”。人就是因着“原罪性”,所以无法行完全的善。罪人若要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必须从爱神的动机出发才有可能达成。救恩论救恩论奥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复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释放,人才会渴望与神结合。所谓神“不可抗拒的恩惠”(irresistible),并非是勉强人的意志去行善(包含不犯罪);乃是改变人的意志,甘愿选择善,并且去行善。在奥氏的认知中,神确实会操纵人的自由意志。当人愿意将生命主权放在神的手中,甘愿被神操纵时,人自由选择的意志就转变为道德和圣洁。因此,神的恩惠成为人里面众善的根源。这“不可抗拒的恩惠”又称为“至终坚忍的恩赐”(perseverance),奥氏强调这恩赐只给神所拣选的人。从这也发展出奥氏的“预定论”。奥古斯丁常以“罗9:21”来论证他的“拣选论”及“预定论”。时间论他认为时间是主观的。时间只有当它正在经过时才可以衡量。一切时间都是现在,就是这三种时间:过去事物的现在,即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即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即期望。因为实在存在的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现在的一瞬间就是时间。上帝(即神)创造了一切。在上帝创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时间。而对上帝来说,他是独立于时间以外的绝对存在。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对上帝来说都是现在。奥古斯丁把灵魂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同时认为这三者是统一的。也就是灵魂是统一的。奥古斯丁在第三本书《三位一体论》中强调一神真理,认为神是三位一体,父、子、圣灵虽有别,但共有一体,本质上是一。奥氏以神的本性作为讨论三一神的基础。奥古斯丁的正统三一论是以圣经为本,发展出神是绝对存有,单一不可分的观念。奥氏喜欢用本体(essence)多过本质(substance),因为本质暗示一个有属性的东西,而对奥氏而言,神与其属性相同。神不变的属性或本体是三而一。因此他非常坚持三一联合的关系。如此强调神本性合一会有几个后果,圣父、圣子、圣灵并非分开的个体。他们的本质相同,位格相依而不离散。神的所有本性应用单数表示,因本性是独一的。三一神有单一的意志因本性相同,行动一致而不可分,因位格相依。奥氏在讨论三一神身分时强调三一神身分确实有别。圣子虽是被生、成肉身、受难、复活,但父神仍一起参与,不同之处是只有子被彰显出来。他们的行事显出他们的身分。后来西方神学家称此为“各司其职”。奥氏在讨论三一神位格时强调:三一神的位格在神格里关系密切。他们本体相同,但因子从父生,所以子称为子,父称为父;圣灵又从父子而出,是父子的共同恩赐及沟通,因此有称谓的区别。奥氏解释三一神的合一建立在其彼此真实存活的关系。奥氏教导说:圣父、圣子、圣灵是完全处于平等地位。在三位一体中没有先后及高低的分别。圣子也完全是上帝,他不同的特性是永远为圣父所生。奥氏在讨论圣灵的位格时,肯定圣灵也完全是上帝,他的特性是从父子而出,是父子的“互爱”,是结合他们的同质系带。因此他称圣灵为父子两位的灵。但不同的是,子由父而生,圣灵由父而出。父促成圣灵的发出是因为生了子,并且使子成为圣灵发出的源头。因此著名的圣灵从子而出拉丁文filiogue的教义广被西方教会接受,却被东方教会拒绝。其原因不完全是思想不同,乃是教权及尊重的问题。奥氏从他的人格形而上学发展出三个阶段的人类比三一的组合:1.〈心灵,心灵对自己的知识,心灵对自己的爱〉2.〈心灵已存的的知识记忆,心灵对自己的悟性了解,自知所产生的意志行动〉3.〈心灵记忆,认识,爱神本身〉。这三组类比都是从一〈一个生命、一个心灵及一个本质〉出发的三个真实因素,且彼此相连。奥氏自己最满意的则是第三组类比。奥氏以人的灵魂结构来类比神的三一;目的不在证明神是三一,乃在帮助人了解神绝对的一又真正的三。他的论据在于我们人是按著神的形像及样式造的,经文中的神以复数我们来称呼自己;奥氏直言此复数型即三位的意思。因此,奥氏认为从人身上可以看到类似神三一之处。他从人的外在感官来类比三一,即人认知的过程是由三成分紧密结合而成:〈外在目标,理智对目标的感受,意志或以理智的行动〉。到人的“内在心理”来类比三一,即〈记忆的印象,内心回应印象,意志或定力〉。奥氏也曾以爱的观念来解释三一,即“爱者本体”“爱的对象”及连结这两者中的爱。奥氏论证说,灵魂,即上帝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是高贵的。但身体(感官的贪婪)却是邪恶的和受诅咒的。这种诅咒是为了惩罚亚当屈从诱惑的原罪。所以为了把灵魂从诅咒中解放,就只有抵抗邪恶的诱惑。因此,要有美德就要控制身体。但上帝任意的把世界分为道德的存在和不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说,上帝任意决定了有的人能抵受诱惑,而有的人却不行。这就意味着,除非一个人能用灵魂(记忆、理智、意志)控制自己的身体(感官上的贪婪),否则他就会受到上帝的诅咒。但那些不能控制身体(感官上的贪婪)的人,却是上帝已经预先决定了的。这种激烈的原罪说,成为后世欧洲某些激烈教派的参照。奥古斯丁同样提出,灵魂虽然无时不支配着身体,但有时会意识不到身体的行为。也就是提出有无意识的行为。秩序说在奥古斯丁的思想背景中,新柏拉图主义的特征是突出的。在《忏悔录》中,他清楚地表明,在新柏拉图主义的著作中,他看到了创造秩序的真理。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和谐的阶层世界,一切都源发于“太一”,一切又都回归到“太一”,对奥古斯丁来说,这太一就是上帝。人也在这个宇宙的存在链条之中。世界既然是有序的,一切顺从秩序的就是善的,一切违背世界秩序的就是恶的。奥古斯丁早在他皈依基督教的那一年就表达了这种秩序观。在《论秩序》一书中,奥古斯丁说,造物主所创造的秩序是宇宙中一切存在和一切运动的基础和结构。人作为宇宙中的一种存在,他的里面也存在这样一种秩序。人与万物不同之处在于,他具有灵魂。人的灵魂高于他的肉体,但低于上帝。因此,灵魂要主宰肉体,服从上帝。“因此,上帝是至高至真的,他以不可违抗、永恒不变的法则主宰着宇宙万物,使肉体服从于灵魂,灵魂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服从于他自己。”万物的永恒秩序是由上帝的永恒法则创造的。永恒法则就是上帝的理性。一切造物都是通过上帝的理性中的形式(理念)被造的。当宇宙万物服从于上帝的永恒法则时,世界就处于最和谐的秩序之中。这种秩序观更清楚地表达在奥古斯丁的成熟之作《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说:“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上帝创造了万物,其中一些事物在本质上本质高于另一些事物,比如生物高于非生物,永恒之物高于易逝之物,灵魂高于肉体。这说明,宇宙中存在一种本体上的阶层秩序,这种秩序就是“自然秩序”。每一个事物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都有它自身适当的位置。上帝的创造原是个自然的和谐体,在其中,一切都处于和平的状态之中。“没有什么事物能以任何方式脱离至高的创造者和安排者上帝的法则,这位创造者是宇宙和平的引导者。”上帝所造的一切原本都是好的。上帝的“永恒法则”(lex aeterna)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万物之中都体现了上帝的永恒法则。这种内在于万物之中的永恒法则被奥古斯丁称为“自然法”。自然法即自然的秩序,它来自于上帝的无限智慧,内在于上帝的一切造物。人作为上帝最有灵性的造物,当然也拥有自然法。“奥古斯丁根据柏拉图的传统,强调自然法必然刻在人的理性灵魂中。”对人来说,自然法即根植于人灵魂深处的永恒法则,它表现为人的理性和良心。“作为被赋予知识的存在,人从上帝那里领受了自然之光;作为服从行动必要的存在,人从上帝那里领受了道德良心。”人通过理性和良心可以意识到自然法的存在。奥古斯丁的自然法观念类似于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观念,但是所不同的是,奥古斯丁没有把自然法等同于上帝的永恒法则,自然法永远是从上帝的永恒法则中派生出来的,而且自然法在奥古斯丁那里不像在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家那里一样没有人格性。对奥古斯丁来说,永恒的法则是人格的上帝所创造的,上帝本身不等于这一秩序。既然上帝的永恒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超验基础,没有什么事物不分有上帝的永恒智慧而能得以存在,那么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在自然都是好的。也就是说,从创造论的角度来说,上帝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万物在本体上都是善的,恶在本体上是不存在的。奥古斯丁说,“就其本性而言,魔鬼本身也不是恶的。是由于堕落,他才变为恶的。”奥古斯丁极力地反对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他对柏拉图主义鄙视肉体的倾向也进行了批判。如果事物在本体上都是善的,那么恶又从何而来呢?这就涉及到人的意志。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当然也服从于上帝的永恒秩序。人作为上帝的造物本性是善的。但是,人的行为却不是在永恒秩序的强制下完成的,而是在人的意志的选择下进行的。上帝把永恒法则放在人的理性中,人知道上帝的法则,但是人的意志选不选择它,这是一个问题。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意志选不选择顺从他心中的自然法则。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但不是一切意志的支配者。“一切的力量都来源于他,但不是一切的意志都出自于他。”意志能选择不顺从,是因为意志中有一种违背自然的缺陷。人因为是从无中被造的,所以会被这种缺陷所败坏。当人的意志选择了不顺从,恶便产生了。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堕落。上帝给了天使和人以相对选择的自由,为的是他们能够自愿谦卑地顺从神圣的意志,但是他们滥用了上帝赐予他们的自由,选择了背叛上帝。罪就这样出现了。罪是背离上帝的永恒法则或事物本来的自然秩序。人的意志可以选择服从自然秩序,也可以选择背离自然秩序。上帝虽然不主宰人的意志,但是上帝公义的法则却要求他对背离自然秩序的人进行审判。石头的运动是自然的,而人的意志的运动则是自愿的。如果人的意志也是自然的,像石头落地一样,那么不管它如何运动,我们都不能指责它。但是人具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人犯了罪要受到惩罚。惩罚或审判是为了保护存留在自然秩序之中的善。幸福论恩典与自由希腊的物理学认为,每个物体都被一种自然的重量所吸引。奥古斯丁谈到爱的时候,把它比着重量或引力。他说:“火趋向上方,石头趋向下方。它们在重量的推动下寻找着自己的恰当位置。……我的爱就是我的重量:不管我到哪儿,都是我的爱把我带到那里的。”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一种重量推动着它去寻找自己安息的位置,这种重量就是爱。“这样看来,对人来说,爱不是某种偶然或附加的东西,而是内在于他的本质的一种力量,就像落石中的重力一样。”这种对爱的普遍化定义,是建立在秩序论的基础之上。从以上对秩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事物,都受制于自然法则,都趋向自然的秩序。这种本体上的秩序是爱的基础。爱在宇宙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有的事物都处在爱中,都在趋向它在宇宙秩序中的适当位置。无论是那样种形式的爱,它们都是一种欲求。“爱实在不过是为了自身的缘故对某物的渴求。”爱就意味着对某一确定对象的欲求,目的是为了占有对象从而使自己获得幸福。爱是一种运动,而所有的运动都指向一定的对象。爱所指向的对象被人视为一种“善”(good),它能使人获得幸福。奥古斯丁说:“所有的人都爱幸福。”就是人们在作恶的时候,他们也总是在渴望着幸福。这一点是自明的。从哲学上说,奥古斯丁坚持希腊古典的目的论和幸福论,认为人是一种寻求幸福的理性存在。“所有能够在任何程度上使用理性的人都渴望幸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奥古斯丁同柏拉图主义者一样认为,爱的目的是为了幸福,而且只有永恒不变的“至善”才能满足人的幸福。所不同的是,柏拉图主义者的“至善”是善的理念,而奥古斯丁的“至善”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尽管他的思想中也包含了善的理念。从自然秩序的角度看,人对幸福的渴望是其自然本性的一种特征,这种渴望本然地内在于人。也就是说,寻求幸福的渴望属于人的本体结构,这不是一个意志选择的问题。上帝把这样一种渴望放在了人的本性中。“你造我们是为了你自己,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得安宁。”但是,在实际的生存中,人选择什么对象来满足自己的幸福却是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当然都渴望生活得幸福;……但是在我看来,幸福既不属于那些不能拥有他们所爱(无论是什么)的,也不属于那些拥有他们的所爱,但所爱的东西却是有害的,也不属于那些拥有完美的东西,但却不爱他们说拥有的。”只有当人既爱最值得爱的东西,即“首要的善”(chief good)或“至善”,又拥有它时,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这永恒不变的事物就是上帝,只有他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作为一种欲求的爱无论是有限事物的渴求还是对永恒上帝的渴慕都是一种趋向对象的运动。根据对象的不同,爱可以分为两种。当爱的对象向下指向被造之物的时候,这种爱就是“贪爱”(Cupiditas);而当爱的对象向上指向创造者的时候,这种爱就是“纯爱”(Caritas)。“贪爱”是对世界的爱;“纯爱”是对上帝的爱。“贪爱”的对象是短暂易逝的,“纯爱”的对象是永恒不变的。人是一个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体。他既能向上升腾,也能向下坠落。当人爱上帝的时候,他就向上升腾;当人爱世界的时候,他就陷入比自己低级的被造界。人要从感觉的世界中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幸福,首先要依靠理性。因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理解事物之秩序的能力。“的确,不是单靠信仰,而是藉着可靠的理性,灵魂才一点一点地把自身引向最具美德的习惯和完满的生活。”在论及哲学的任务时,奥古斯丁说:“哲学涉及两重的问题:第一是灵魂;第二是上帝。前者使我们认识自己,后者使我们认识我们的本源。”人若藉着理性认识到事物的秩序,就能从感觉的世界中摆脱出来,把目光转向超感觉的永恒世界,即上帝。奥古斯丁在早期倾向于认为人的理性自身具有回到上帝的能力,因此恩典只是上帝的一种邀请,它呼唤人通过理性认识事物的秩序,并依照世界的秩序来生活。但是,越往后,他越意识到人的堕落,越看到堕落之后的人不能靠自身的理性使自己从罪中摆脱出来。奥古斯丁对爱的理解深受柏拉图传统的影响。汗那·阿伦特说,就奥古斯丁把爱看着一种欲求,又把欲求的目的看着幸福而言,他更像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而不象一个基督徒。尼格仁基于这一点,对奥古斯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是,尼格仁没有看到,奥古斯丁是从人被造的本体结构来阐发人对上帝的欲求,这种欲求与对有限之物的欲求完全不同。奥古斯丁自己曾经对爱和欲求作过明确的区别。在《论三位一体》中,奥古斯丁不只一次谈到真正的爱与欲求的区别。他说:“是真实的被称为爱,否则就是欲求;那些欲求的人被不适当地说成是在爱,正如那些爱的人被不适当地说成是在欲求。但是,只有坚持真理,按照公义生活,从而鄙弃一切与爱人相对的世间事物,才是真正的爱。”奥古斯丁所谓真正的爱就是“纯爱”(Caritas),而他所说的欲求,就是“贪爱”(Cupiditas)。“如果对造物的爱是指向创造者的,那么它就不是欲求(“贪爱”),而是爱(“纯爱”)。因为如果是造物本身被爱,这种爱就是欲求。”当柏拉图式的欲爱与欲求的对象或动因上帝关联在一起的时候,欲求就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求。美学思想播报编辑在奥古斯丁看来,对于人类而言,有事物的美、形体美与灵魂美,感性美与理智美,可感世界有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美。然而,所有这些美都来自上帝的创造。他说:“主,我感谢你。我们看见了天和地,即物质受造物的上下两部,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受造物……我们又见万流委输,海色的壮丽,大陆上圹壤的原野和长满花卉树木景物宜人的腴壤。”比较起来,精神美在物质美之上。人类的歌声比夜莺的歌唱更加完美,因为人类的歌声除了音调外,还表达了精神内容。基督与使徒之所以美,也首先在于他们的精神。与精神美相比,物质美是短暂的、相对的美。至高无上的美是上帝,上帝就是“美本身”。上帝的美却不是感性世界所呈现的那种色彩、旋律、芳香和迷人的形象等,它超越人的感官和任何具体的形象。对于这种神性的美,不是以感觉,而是以心灵来观照的。这种神性的美是永恒的、绝对的。必须有真挚崇高的感情、纯真的灵魂才能领略。只有圣徒们才能真正领悟它。奥古斯丁曾领略过这种美:“我为达到至高的美的相等(equality)而欣喜,对此,我不是凭肉眼,而是凭心灵去认识。因此,我相信我以肉眼所见之物愈是接近我以精神领悟之物,它便愈加完美。但无人能够解释为何如此。”物质美的价值是,可感美作为我们可直接认识的唯一的美,是我们对美进行全面思考的出发点。物质美与精神美也有相关之处,那就在于:物质也是上帝的创造物,物质美是精神美的映像。一切自然的美的事物,都是在颂扬上帝的神性和信仰的奇迹。这样,可感美中就有了一种宗教的神学的价值。对太阳的欣赏,与其说是它的灿烂光焰,不如说是它象征着上帝的光辉。整一物体形式美的特征是客观的:产生的美感证实,美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我们只是观照它,没有创造它。美的形式在于各部分的和谐和悦目的色彩。“一切物体的美都是具有悦目色彩的各部分的和谐。”但是,和谐和悦目只是形式的一种表面的、外在的呈现。实质上,外在的和谐是反映或达到了一种“整一”。所以,从根本上说,整一是一切美的形式。整一是对于美的形式的内在规定,是美的形式的本质。整一就是有机整体,孤立的部分不能产生美。整一也是一种秩序。“没有一种有秩序的事物是不美的。”无论自然中还是艺术中的那种整一,并非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上帝在对象上面打下的烙印。有限事物是可分裂的、杂多的,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时,就只能在杂多中见出整一,这就是和谐。和谐代表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种整一。很显然,越是完满的事物,它的整一的程度就越大。没有事物完全没有整一性,也没有事物具有完美的整一性。这证明整一绝非完全是物质性的,完美的整一只属于上帝自身。他说:“人们无需过多留意便会发现,没有任何形式、任何形体全无整一的某种痕迹,而由于所有形体,甚至最美的形体,其各部分都必定以一定的间隔排列于空间,处于不同的位置,因而难以达到它所寻求的整一性。”从这一观念出发,不难理解整一思想的另一含义:“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样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的一角,他将难以察觉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队列中的一名士兵同样无从知晓整个军队的部署。如果一首诗中的音节具有生命,能够听到对其自身朗读,它们绝不可能因措辞的节奏与美而欣喜。它们不能把诗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和欣赏,因为诗正是由这种相同的、易逝的、单个的音节所构造与完成的。”就是说,把握整一或整体只能在整体之外,不能身处其中。因此,人们只能对于身外的某些对象,能够把握到其整一和美。人们居于世界之中,只能是世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人们永远不能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之美。只有上帝,才能把握世界整体的美。数与美和谐体现了整一,和谐与整一涉及到比例与尺寸:数的关系。从天使到人间、从精神到物质,有一个数的和谐形式逐级向下,形成一个和谐形式的阶梯。这一切形式根源于上帝。美和存在物的本质都寓于数中。数是等式的一种理想表述,美也是数的等式的表现。“理智进入视觉领域,巡视大地和天空,发现快感仅生于美;而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看看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充塞其间的空中的光照、地下爬行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所有这一切都有其形式,因为它们都有数的尺寸(dimensions)。去掉这些尺寸,它们将不能存在。它们来自何物?是创造了数的创造了它们?数是它们存在的条件。而给各类质料赋予形式的人类艺术家,在其工作中也运用着数。因此如果你想寻找驱动艺术家双手的力量的话,那将是数。”理性发现一切艺术和知识都是由数决定的。现实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数的原则也是基督教思想中的一个根本理念。《圣经·智慧篇》:“主啊!您依尺寸、数与重量筹措万物”。丑是必然存在的。现实中没有完美的整一,表明现实中没有完美的东西。丑并非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是事物的某种缺陷。与和谐、秩序、比例等这种整一的形式特征的美相反,丑存在于这些特征的缺乏中。只有相对的丑,没有绝对的丑。这种缺乏只是部分的,就像一个事物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整一一样,一个事物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整一性。作为整体的各部分,难以显出美感。所以在部分中,美与丑的界限并不分明。事物只是不同程度地具备整一性,因此,美与丑都共存于其中,二者缺一不可。丑之与美,犹如阴暗之于光明,它是美的一个对立因素。孤立地看丑,从整体上看反而烘托出整体的美。艺术理论创造美的艺术是人类的心灵的一种需求。他说:“人类以多么惊人的努力,用各种艺术、技艺,使服饰、鞋袜、容器以及一切种类的制品变成粲然可观,还创造绘画和各种雕塑,这些已经远远超出日常使用的需要和前景的内容……我们的心灵朝暮渴求的美的作品,是由心灵转换出来并高于心灵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美也是来自于上帝的启迪。“艺术家得心应手制成的尤物,无非来自那个超越我们灵魂,为我们的灵魂日夜盼望的至美。”美的作品的创造还与数相关,这种数也是来自于一种永恒的数:“如果对人们写诗运用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加以研究,你能不认为此中有他们据以构成其诗章的某些数吗?……因此你唯有相信,短暂的数是由某种永恒的数造成的。”艺术模仿不是模仿事物的所有方面,而是发现和深化来自上帝的那些美的痕迹。所以,没有虚构,便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然而,尽管画家努力使其所画之人具有人的形貌,但它仍然是不真实的。“如果一幅画中的马不是假的马,它又如何成其为真正的画马的绘画呢?”在这里,事实上奥古斯丁区分了两种“实在”:艺术的真实永远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但是,它与生活的真实密切相关。艺术的奥秘正在于巧妙地处理这两种“实在”,让艺术的“真实”揭示生活的真实底蕴和意义。小结奥古斯丁把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普洛丁等人的理论与基督教教义糅合在一起,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一种基督教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是中世纪的权威思想之一,提出的“神性美”的概念在基督教世界中经久不衰。因此也可以说,古希腊的美学在中世纪并没有完全断裂,而是在一种新的融合中发展。关于美与丑的关系,奥古斯丁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他的这种分析方法与他对于艺术中的真与假的分析,充满一种辩证的意味和智慧。著作简介播报编辑奥古斯丁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而当他每与一异端争辩时,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惹起神学界的注目。其实早在他受洗之时,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及后,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维护真道,力主教会合一,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其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释经、伦理证道、哲学和自传。杰出者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前者乃奥氏的自传,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与神亲切来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世界之名著,传诵直至今代。《论自由意志》(391~395)《忏悔录》(394~400)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恩典与自由《三位一体论》(399~412)主要是介绍心理学模式的三位一体论,把神的统一与人的统一作对比,以及神的三位格与人的三方面作比较。《上帝之城》(412~427)主要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任一国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此书显示出奥氏不但是哲学家、神学家、护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时是文学家和戏剧批评家、时代和历史之评释家。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412-426)光阴才完成。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指归,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作品一览播报编辑《忏悔录》(The Confessions):相当著名,是奥古斯丁初为主教时写的,属赞美之歌的属灵自传。对原罪忏悔只是颂赞副带产生的结果,关于神怜悯主权如何吸引浪子归回,因着奥古斯丁对这点快速的顿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诠释自己的过往。书中最突出的是报导他虔诚的母亲莫妮卡,这是古代文献中最迷人的母子关系。这是一部深富灵性之美的作品,《忏悔录》让我们看到一副强有力的头脑和丰富的心思、如何辛苦地迎向信心之光。《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这部书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写作期间超过十二年,首先奥古斯丁护教性地答辩基督教应为411年罗马之耻负责的控诉,他认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对苦难与天命感到困惑。本书展现世俗与神圣、帝国与圣经,从创造到最后审判的历史全景。《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来世,真正的平安与公义社会只在天上寻见,这是一群爱神之人的命运。他们在地上的朝圣之旅,认同感及财富,与“地上之城”的人们无分别地混杂着,在教会与社会均无区别。奥古斯丁充分警觉人类生存的模棱两可。论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The Trinity):这是奥古斯丁唯一不涉及当时代争议性话题的巨作。他致力于探索默想教义,是自拉丁教父以来一套极具分量的三一论神学作品。与希腊早期长老的教导相反,他非常重视神圣的「三位」是完全平等的,只在彼此的关系上有分别。他认为圣灵是“爱”,使父与子联合,因此也把三位一体与教会结合在一起。借着新柏拉图主义及圣经的启示,他探讨三位一体在人身上的类比,即记忆、理解力与意志的内部关系。《信、望、爱手册》(The Enchiridion on Faith, Hope and Love):与前者不同,这是奥古斯丁撰写最接近袖珍书的基督教基要真理,对近世有极大的魅力,代表了他以文字教导的最短记事。《基督教要旨》(Christian Instruction):是阐释与理解圣经的指南。这本书讨论基督教教师属世训练的价值,如修辞学,因此提供了人文与基督教神学结合的严谨原理。从中古到近代,这看法长期影响西方教育。出版图书播报编辑上帝之城作者名称 奥古斯丁作品时间2006-12《上帝之城》(拉丁文:De Civitate Dei)是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为希波的奥古斯丁,主要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任一国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世纪文库:论三位一体作者名称 奥古斯丁作品时间2005-5-1《世纪文库:论三位一体》是2005年5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古斯丁。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其他信息播报编辑基督宗教研究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这些著作是由Victorinus翻成拉丁文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恶为善的亏缺而非某种正面的实有。这一点有助于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进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对于善恶来源的教义是合理的。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对他的归信基督是有帮助的。后来他听说Victorinus这位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者也归信基督了,当他得到这消息时,就很想要起而效仿。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人物一知|奥古斯丁:古罗马基督教的“圣人与圣师”|哲学考研 原创 - 知乎

人物一知|奥古斯丁:古罗马基督教的“圣人与圣师”|哲学考研 原创 - 知乎首发于人物一知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人物一知|奥古斯丁:古罗马基督教的“圣人与圣师”|哲学考研 原创哲学考研研究所​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奥古斯丁 /“自由乃是神的恩典”奥里留·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他是欧洲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由于他在对基督教教义创立、解释、辩护方面的巨大成就,死后被教会封圣,所以也叫“圣·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一生路转峰回,他家境优渥的童年、放荡不羁的青年和改邪皈依的中年三个阶段,恰好契合了《圣经》所描绘的人类自我解救的过程,即受造、原罪与救赎。他重新申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三一论”,被誉为“带领西方在精神上进入中世纪的第一人”。奥古斯丁对古代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回应,远远超出其他拉丁教父,他和托马斯·阿奎纳一起构筑了中世纪哲学的两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其代表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和《忏悔录》等。幼年期: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了;他家境殷实,我们在其自述文《忏悔录》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家的大果园、女仆的描述。他的父亲赫古鲁斯是一名异教徒,为人贪恋世俗,基本上不管教儿子,经常和各色闲杂人等打交道,以醉酒和美色为乐。而母亲莫尼卡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面对丈夫的不忠,莫妮卡并未自甘堕落,几乎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整个家庭。莫妮卡十分关怀儿子的成长,希望他日后成长为一名基督徒。正是因为父母双方性格的“矛盾性”,小奥古斯丁自幼形成了一种“双面人格”:一种是贪婪恋世、放浪形骸的享乐主义;另一种是专诚向上,追求真理的虔诚之心。由此,奥氏的心灵深处往往就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这种“亦正亦邪”的家庭背景也从根本上预示了奥古斯丁的“堕落与救赎”。△在妈妈身边的奥古斯丁青年期:13岁那年,奥古斯丁拒绝了母亲的挽留,执意前往马达乌拉学习雄辩术,紧接着又在17岁赶赴迦太基学习修辞学。正是在这里,奥氏认识了一群当地的纨绔子弟,并与某位“女青年”育有一个私生子。(一开口就知道是“老渣男”了~)“天才对智慧的渴求是掩盖不住的”,虽然奥古斯丁早年放纵于情欲,但当他19岁时读了西塞罗的著作后,已有心追求真理,并以此为价值导向。在20到30岁之间,他的信仰从单纯的雄辩术转向摩尼教宣扬的“善恶二元论”,而后又接受了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远在故乡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劝慰她说:“你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不能灭亡。”△认真学习的男人最有魅力中年期:公元382年,奥古斯丁读到新柏拉图派的威克多林传记,认识到“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实之源”,又听闻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圣洁生活,乃自惭虽是个知识分子,反为情欲所劳役。在悲痛自责之余,他拿起《新约》圣经,读到这样一句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这句话仿佛是为奥古斯丁量身定做的一般,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公元386年,奥氏彻底皈依基督信仰!(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呐~)此时的他离开了情妇,辞去教职,退居在一处山庄,为后来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作精神上的准备,闲时与诸友人、学子共研哲学。次年复活节时,奥古斯丁父子与好友同在米兰受洗于安波罗修。可是在他们回乡的路途上,母亲却因患上热病而不幸离世。△奥氏正在为年轻时的行为忏悔晚年期:公元391年,奥古斯丁受邀前往离他家乡不远处的希坡(Hippo)担任神父,四年后又继承主教一职。在希坡,奥氏创建了第一所修道院,作为训练教会领袖人才的场所。而其余生则致力于宣讲福音、救济贫弱等事业上,更是为了解决北非教会的各种争端到处召开宗教会议,四处奔波。这位拉丁教会的领袖同样因为热病逝世于希坡,终年七十六岁,他的肉体虽然死去,但是他的思想却在历史上留存且延绵不断。△四处奔波布道的奥氏《友谊》在奥古斯丁的童年时期,有一天他与一众好友在邻居的花园里偷梨。虽然花园里的梨已经开始腐烂,远不及家里的梨子香甜,但他还是偷了。起初,他无法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一点:“我并没有从可耻的行为中发现什么,只发现了可耻本身!”随后,奥古斯丁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于偷梨的行为完全没有兴趣,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和朋友们在一起,便发出感叹:“友情太不友好了!它是思想中难以揣测的诱惑者,是真正的邪恶之源!”点评:一帮“损友”之间的友情往往更带有欺骗性的吸引力~△45度仰望天空,不让眼泪落下《公务员的烦恼》当奥古斯丁3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罗马帝国法庭的知名辩术家,政治地位极高。尽管如此,他并不喜欢充满阴谋和政治活动的法庭生活。有一天他乘坐马车去给皇帝递交一些文章,里面形容道:“街上醉酒的乞丐也比我疲倦的生存要少。”点评:醉酒的乞丐们永远也想不到马车里的人在想些什么。△拿着“燃烧的心”写作的奥氏自奥古斯丁皈依之后,他为了捍卫基督教教义四处布道,逐渐在基督教世界里声誉卓著,为基督教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足以与希腊教父哲学家们相媲美的拉丁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一生著述颇多,《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独语录》等皆是他的重要作品。“光照说”:奥古斯丁为了说明上帝与认识的关系,综合了柏拉图的“日喻”,作出了一个他对认识过程的比喻——光照说。在这个比喻中奥古斯丁用光比作上帝,视觉感知活动比作认识活动,上帝的作用就是这个视觉感知过程中光照的作用。“恶”:奥古斯丁把恶定义为“背离本体,趋向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在世界的存在等级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于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如果事物趋向非存在,那么这就是恶,奥古斯丁区分了三种恶:“物理的恶”、“认识的恶”和“伦理的恶”。“原罪说”:奥古斯丁在晚年倾向于认为,“伦理的恶”的原因实质上是人类的原罪,由此发展出“原罪说”。他说上帝在造人时曾经赋予人自由意志,但自亚当“原罪”之后,人的意志已被罪恶所污染,已经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而只会选择恶,甚至连自由意志也没有了。总体来看,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哲学的重点人物,由于中世纪哲学在大部分高校中考试频率不高(北大除外),所以奥古斯丁的考试频率中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都有考察。奥古斯丁的思想一般分为认识论、神正论、时间观、理性与信仰关系论这四个板块。其中认识论考“光照说”,常考题型为名词解释;神正论考“上帝存在的证明”、“恶”、“救赎”、“上帝之城”等问题,三种题型都有过考核;他的主观主义时间观主要考察题型为名词和简答;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考查题型为简答或论述题。发布于 2022-09-13 13:40哲学奥古斯丁考研​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人物一知带你了解人物的生平活动,知晓热门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 - 知乎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 - 知乎首发于哲学考研鸡肋笔记——西哲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奥古斯丁——教父哲学李青白青衫白衣少年郎上帝创世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赋形于质的工匠,后者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者。柏拉图描述的神只是创造了事物的“形式”,而事物的“质料”却是原来就有的。圣经中描绘了一个开天辟地的上帝,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言说”的结果。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的这种“无中生有”的创世说进行理论上的辩护,他认为希腊哲学家对自然元素的追问不能产生确定的知识,基督徒只需承认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上帝的仁慈而受造的就够了。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在谈到上帝创世的具体过程时,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与基督教的创世说结合起来,他认为上帝首先创造了无形的“种质”,“种质”的复制和展开就产生出有形的万物。但是上帝创造“种质”和有形万物是在“瞬间”完成的。“种质”对于万物的优先性并非是时间上的,而是本质上的、逻辑上的。为了说明“瞬间创世说”,奥古斯丁还对时间做了新的解释,在他看来,时间并非永恒的和客观的存在,而只是一种主观的知觉。奥古斯丁把这种主观知觉的持续称为“现在”,“现在”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时间的全部,因为所谓“过去”和“将来”都不过是在现在的主观知觉中对已逝事物的记忆和对将来事物的期望而已。由于时间只是流逝的事物在主观知觉中的持续,因此在上帝创世之前就既无空间,也无时间,时间和空间是与万物一起被上帝创造出来的,这样就不存在创世之前上帝在哪里、创世之前上帝在干什么的问题了。“原罪”与“救赎”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早年曾经把罪恶看作是与善良同样具有本质性的实体,后来皈依基督教后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由于始祖亚当对自由意志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永恒的罪性,即“原罪”。尽管最初的人性是纯洁无邪的,但是自从亚当堕落之后,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和邪恶的。作为对原罪的公正惩罚,上帝使人遭受各种生老病死。正是“原罪”注定了人类的先验罪性、邪恶本质和必死命运。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一部分人的意志重新获得向善的能力,摆脱必死的惩罚而获得灵魂的永生。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救恩已经通过基督代替人类蒙难和死而复活的奇迹而昭示给我们,这恩宠的实质就是把信、望、爱注入我们的心中。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已经根据他自己的理由——这理由是我们人类无法理解的“奥秘”——预定了哪些人将被拯救,就此而言,拯救表现了上帝的仁慈,因为它是上帝白白赐予的恩典,得救并非我们自己功德的结果,恰恰相反,我们的一切功德都是上帝恩典的结果;至于那些未被上帝挑选的人,他们应该为始祖所犯的“原罪”而承受惩罚,因为惩罚表现了上帝的公正。这种决定论的“原罪”和“救赎”理论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论像上帝论和基督论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原罪”是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罪,而“救赎”同样也是先验地被预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拯救。亚当的一次滥用自由意志为什么就会造就人类的永罪?上帝依据什么预定了一部分人将得到拯救?这些神圣的“奥秘”,只能在虔诚的信仰中接受其结果,无法妄用理性来追问其理由。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劫掠了罗马,使罗马这座不朽之城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一些异教徒认为这是罗马多神教的主神对背叛多神教而改信基督教的罗马人的惩罚。为了回应这种责难,奥古斯丁提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反驳了异教徒的指责,指出罗马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邪恶的民族,因此西哥特人的劫掠体现了上帝的天惩。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前者是“世俗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它们在现实中是交织、混合在一起的,实际上它们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这种对峙在一个身上就表现为肉体(魔鬼的采邑)与灵魂(上帝的采邑)之间的对立。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对立进一步发展为肉体与灵魂、人间与天国的对立。“光照说”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他认为,由于灵魂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在被造的心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真理的成分,这种观点与柏拉图的回忆说有几分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理性对于真理的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经验的刺激,而是依照上帝的光照。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上帝存在的证明奥古斯丁不仅通过“原罪”与“恩典”学说表达了一种神正论思想,而且也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他强调基督教真理的奥秘性,但是他与极力贬抑理性的德尔图良不同,在保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并不拒绝运用理性来为信仰提供支持。他是教父派中最早尝试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人之一,他把基督教称为真正的哲学,认为上帝的智慧已经铭刻于《圣经》之中,而信仰的特点就在于“以赞同的态度思想”来对待表现在《圣经》和各种教义中的基督教真理。因此他坚持“相信,然后理解”的基本立场,在坚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承认理性的作用。奥古斯丁认为,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宇宙的秩序,二是通过万物的等级,三是通过人心的内省和思辨。前两者都属于宇宙论证明,后者属于本体论证明。奥古斯丁对前两种证明方法都不太感兴趣,他主张用第三种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的论证过程是,凡存在于记忆中的东西,都有着事先的原因,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平时只要一听到人们说起上帝,马上就能在心中想起他来,可见关于上帝的观念是早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的。而这个上帝的观念必定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某物事先放于心灵中的,这个某物作为原因要比作为结果的心灵更加优异或伟大,我们将其称之为真理,而真理本身就说明了上帝的存在。从这个证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柏拉图回忆说的影响,也可以找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思想渊源。发布于 2020-06-28 11:59哲学基督教基督教神学​赞同 21​​3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哲学考研鸡肋笔记——西哲本专栏内容,系笔记式的摘抄内容,非

奥古斯丁 - 搜狗百科

- 搜狗百科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圣奥斯定,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持城,先后至马都拉、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十九岁皈依摩尼教。毕业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后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脱离摩尼教,于386年秋信奉基督教,391年在希波升为神甫,395年任主教。430年汪达人侵入北非,希波城被围,奥古斯丁病逝。[1] 著有《忏悔录》《论自由意志》《独语录》《上帝之城》《论真宗教》《教义手册》《论三位一体》等。[1]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添加义项奥古斯丁是一个多义词,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义项(共7个义项):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法国男子足球运动员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荷兰足球运动员2012年法国艾丽斯·威诺古尔执导电影波兰足球运动员游戏《无尽战记》中的角色奥古斯丁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圣奥斯定,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持城,先后至马都拉、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十九岁皈依摩尼教。毕业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后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脱离摩尼教,于386年秋信奉基督教,391年在希波升为神甫,395年任主教。430年汪达人侵入北非,希波城被围,奥古斯丁病逝。[1]著有《忏悔录》《论自由意志》《独语录》《上帝之城》《论真宗教》《教义手册》《论三位一体》等。[1]中文名奥古斯丁展开外文名Augustine of Hippo、Saint Augustine展开本名圣·奥勒留·奥古斯丁展开出生日期354年11月13日展开逝世日期430年8月28日展开出生地北非展开代表作品忏悔录[2]、论三位一体展开政权罗马帝国展开历史评价被誉为神学百科全书展开国家罗马帝国展开主要成就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天主教圣人展开别名希波的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圣奥斯定、圣奥斯丁展开民族罗马民族展开所处时代古罗马帝国展开宗教信仰天主教展开性别男展开身份思想家、主教、天主教圣人、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展开信仰天主教展开职业思想家、主教展开展开参考资料:1. 忏悔录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3-04-03]2. 奥古斯丁《忏悔录》与古典修辞学维普期刊[引用日期2022-02-22]3. 奥古斯丁 Augustinus豆瓣网[引用日期2021-11-16]4. 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奥古斯丁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引用日期2021-11-27]词条标签:政治人物官员人物历史人物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101210次最近更新:23.08.02编辑次数:33次创建者:马某某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 知乎

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 知乎首发于Philosophia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Prometheus普罗提诺的思想对古代最后一个伟大哲学家奥古斯丁产生了深远影响。奥古斯丁同样也是历代基督教历史中最重要的两三个神学家之一。基督教在欧洲的优势地位最终划定了大多数西方哲学家思考的框架。紧随普罗提诺之后的西罗马帝国的重要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基督徒。最早的基督徒,包括耶稣基督和他的信徒是犹太人。基督教由犹太教的一个派别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宗教。在罗马人统治下,大体而言他们对于不同的宗教思想和活动还是持宽容的态度。但是犹太人,包括少数派的基督教信徒甚至不愿意向罗马的诸神致以象征性的敬意。此外,基督教徒还积极行动让别人改宗。因此,在罗马人的头脑中,基督徒不仅仅是嘲笑罗马诸神的无神论者,而且不同于正统的犹太人,他们是狂热的暴民,企图把罗马人眼中的粗俗迷信强加于别人。结果在几个世纪中,基督徒不断受到罗马国王的迫害,这种迫害有时候是相当残酷的。然而,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的众多派别中,基督教最终成了最为流行的宗教。由于塔尔苏斯的保罗(Paul of Tarsus,后来的圣保罗)在管理上的努力,到4 世纪前期,基督徒人数众多,基督教组织有序,罗马皇帝康斯坦丁正式宣布基督教合法。基督教的具体教义我们无须关心太多,它的核心信仰广为人知: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一生,钉死在十字架和复活是上帝爱人类和宽恕人类的罪的证明。此外,相信基督的人会被救赎也能够获得永生。人们(基督徒)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因此他不同于他的创造物。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来自塔加斯特城(Tagaste),大概接近今天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Annaba)。他将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转换成了基督教的思想。一直到今天为止,这些思想仍然左右着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无论何时,”托马斯· 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后来这样写道,“对柏拉图主义学说了如指掌的奥古斯丁,只要在他们的著作中发现任何符合信仰的东西,他就会吸收进去;无论发现什么不符合信仰的东西,他都要修正。”通过奥古斯丁的努力,基督教始终和柏拉图思想紧密交织,正如英国主教威廉· 英奇(William Inge)所说,如果不是“将基督教变得支离破碎”,今天已经不可能将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分离开来。奥古斯丁在北非长大。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成功的商人,希望奥古斯丁也走一条相似的道路。因此,他在迦太基学习了修辞学。然而他在那里遇到一群叫“捣乱鬼”的学生,他们以夜袭没有防备的过路人这样的事情为乐。值得赞扬的是,奥古斯丁没有参与其中,尽管他曾出于偷窃的变态乐趣偷了邻居树上的水果。作为一个年轻人,奥古斯丁同样沉溺于许多风流韵事。他找了一个情人并且生了一个儿子。他最终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这样的想法逐渐占了上风。得到家庭的鼓励之后,他和一名显要家庭的年轻女子订了婚。但是奥古斯丁又渐渐失去耐心,重新找了一个情人。与此同时,奥古斯丁到罗马、米兰学习,在那里他成了一名修辞学教授。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尼卡早已经加入基督教。在母亲的鼓励下,在和杰出的传道者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的交往中,奥古斯丁在33 岁时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他回到北非,随后很快成了非洲希波(Hippo)地区的主教。主教奥古斯丁将他的修辞学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猛烈抨击了他眼中的各种异端邪说。他的思想有两大支柱,那就是人类的罪恶和不可思议的上帝。72 岁的时候,奥古斯丁告别尘世,自己选择在孤独死去。奥古斯丁认为在他在《圣经》中找到那些重要的基督教信条之前,普罗提诺和柏拉图已经让他做好了准备(但是普罗提诺和柏拉图都不是基督徒)。奥古斯丁一度十分倾向于怀疑主义,他认为“一切都不可知”。柏拉图和普罗提诺使他克服了这种倾向。今天我们想当然地把独立的、非物质的实在这一概念当做超验的上帝。即使那些不信奉上帝的人也很熟悉非物质的上帝这一概念,也不会把这当成完全的废话(尽管有些人的确是这么想的)。经过仔细思考我们却会发现我们的经验不能导出这样一个概念,因为我们似乎只经验具体的、物理的事物。受到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影响之后,奥古斯丁意识到信仰一个不同的非物质实在并非是表面看来的盲目迷信。通过奥古斯丁的思考,基督徒对非物质上帝的信仰获得了哲学上的根据,没有这个根据,这个宗教(可能)也无法支撑几个时代以来思想者们的信仰。(其他对基督教上帝信仰的持久性的解释当然也是可能的。)奥古斯丁接受了柏拉图的看法,“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可用理性了解的世界,真理居住其中,还有一个凭借视觉和触觉来理解的感觉世界”。同前人柏拉图一样,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思想理解永恒真理的能力暗示了与可感世界不同的、无限的和永恒的事物的存在,这个本体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所有实在和真理的来源和基础。奥古斯丁把这个终极基础和最高实在等同于上帝,而不是柏拉图的理念。Ex nihilo 理论(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向基督教神学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什么上帝在这个时候而不是别的时候选择创造这个世界?多亏了柏拉图和普罗提诺,奥古斯丁才有可能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答。据奥古斯丁的讲法,这个问题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那就是上帝(和他的行为)存在于时间之内。与此相反,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不存在于时间之内而是时间在上帝创造世界的那刻开始。上帝是超越时间的。柏拉图所说的善以及普罗提诺的太一永恒不变的属性以这种方式被奥古斯丁转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但是奥古斯丁感到疑惑的是,到底什么是时间?奥古斯丁在这里以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答案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而开辟了新的哲学基础。他问:“什么是时间?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一方面只有当下的东西才存在,因为过去无法重现,而未来还没有到来。但是另外一方面,过去的确有事情发生,也有其他的事情会在未来发生,因此过去和未来都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怎么可能既是真实的又是不存在的?奥古斯丁对这个令人绝望的难题的回答是,过去和未来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过去事物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景象;将来事物的现在是期待。”奥古斯丁把时间分析为一种主观现象,它“只在头脑中”存在。(因此,在上帝创造我们之前没有时间。)时间是主观的这一思想将被18 世纪的哲学家伊曼努尔· 康德进一步阐发为时间、空间、因果关系和其他存在的基本范畴都是思想主观强加于世界的。这一思想还被绝对观念论者发展成一个终极的结论——世界就是思想。我们可以在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一卷中看到他关于时间的思考。然而,奥古斯丁接受《旧约》中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的说法。当你想到“无中生有”(Creation ex nihilo),也就是从无中创造万物这个概念的时候,会觉得很吃惊,古希腊的思想者也曾觉得十分困惑,他们认为从无中产生他物是不可思议的。奥古斯丁同样接受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基督出生、死亡和复活的故事,他相信上帝在耶稣身上体现了道成肉身。因此,奥古斯丁的神学考虑了上帝作为人类的一面,这对于新柏拉图主义者来说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认为非物质的世界是不容不完美的低级物质玷污的。人们有时称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当然除了系统阐述大量基督教教义的圣保罗之外,奥古斯丁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无出其右。他对恶的概念的思考同样也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影响在这里再次凸显。(文章来源:《思想的力量》)哲学史推荐读物编辑于 2020-07-23 11:18基督教宗教哲学​赞同 11​​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Philosophia关于哲学的方

奧古斯丁(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_百度百科

奧古斯丁(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_百度百科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奧古斯丁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9個義項)

▪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

▪荷蘭足球運動員

▪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法國足球運動員

▪波蘭足球運動員

▪2012年法國艾麗斯·威諾古爾執導電影

▪2019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小説《神印王座》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

▪1995年法國電影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奧古斯丁/81851

複製

複製成功

奧古斯丁

(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

鎖定

奧古斯丁

[1] 

(公元354年11月13日 - 公元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譯為“聖•奧斯定”,出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亞王國,奧古斯丁曾是一名摩尼教徒,皈依基督教後,成為基督教早期神學家,教會博士。其思想影響了西方基督教教會和西方哲學的發展,並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基督教會。他是北非希波里吉訶(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視為教父時代重要的天主教會教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和《懺悔錄》。

中文名

希波的奧古斯丁,聖奧古斯丁

外文名

Augustine of Hippo,Saint Augustine

別    名

聖奧斯定

聖奧斯丁

聖奧古斯丁

國    籍

羅馬帝國

民    族

羅馬民族

出生日期

354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

430年8月28日

職    業

思想家、主教

主要成就

天主教會四大聖師之一

天主教聖人

出生地

北非

信    仰

天主教

代表作品

懺悔錄

論三位一體

歷史評價

被譽為神學百科全書

目錄

1

人物簡介

2

人物生平

3

親屬成員

4

思想體系

5

哲學思想

上帝創世

罪論

救恩論

時間論

幸福論

6

美學思想

整一

數與美

藝術理論

小結

7

著作簡介

8

作品一覽

9

其他信息

奧古斯丁人物簡介

奧古斯丁全名聖·奧勒留·奧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是聖孟尼迦的幼子,出生於北非,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接受洗禮。著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等。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神學著作和《懺悔錄》中。奧古斯丁在信仰基督以前,愛好世俗文藝,對古希臘羅馬文學有深刻的研究,曾擔任文學、修辭學教師。在這之後,他痛悔為世俗文藝引入歧途,極力攻擊世俗文藝(如荷馬史詩)。他把哲學和神學調和起來,以新柏拉圖主義論證基督教教義。

奧古斯丁畫像

奧裏留·奧古斯丁生於羅馬帝國北非努米底亞省的塔加斯特鎮(現位於阿爾及利亞)。幼年時曾從母親加入基督教,但19歲在修辭學校讀書時成為摩尼教追隨者。從修辭學校畢業後,先在迦太基城,後到羅馬和米蘭教授修辭和演講術。其時受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影響,脱離摩尼教,一度醉心於新柏拉圖主義和懷疑派的著作。他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契機是“花園裏的奇蹟”。據他的自傳《懺悔錄》記述,某日正當他在住所花園裏為信仰而彷徨之際,耳邊響起清脆的童聲:“拿起,讀吧!拿起,讀吧!”他急忙翻開手邊的《聖經》,恰是聖保羅的教誨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奧古斯丁年輕時生活放蕩,他感到這段話擊中要害,“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中心,驅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雲”。387年復活節,他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後回到北非的家鄉,隱居三年之後被教徒推選為省城希波教會執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職期間,他以極大的精力從事著述、講經佈道、組織修會、反駁異端異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達爾人的入侵,死於希波城淪陷之前。他去世之後,汪達爾人控制的北非脱離了羅馬帝國,從此不再受羅馬教會的管轄。但奧古斯丁的著作流傳到西方,成為公教會和16世紀之後的新教的精神財富。奧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堪稱神學百科全書。在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可算作代表作,包含不少哲學論述。

奧古斯丁人物生平

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生於北非(現今的阿爾及利亞)。父親是很有地位的異教徒,但財產不多,為人懶散偷安,貪戀世俗,直到臨終的時候才信主受洗。奧氏的母親莫尼加卻是個忠誠的基督徒,很關心兒子的前程;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禱,她對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兒子深惡痛絕。神藉異夢指示,使她堅持信心的禱告。奧古斯丁有兩種性情;一種是放肆於性慾中的性情;一種是專誠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也許父母雙方的品性,都遺傳到他一人身上。因此,奧氏的心靈深處成了善惡劇烈鬥爭的戰場。稍長,奧氏便離開出生地,到附近地方上學,後來又負笈至迦太基,在那裏專攻修辭學。在這時,他結識了一個女子,並與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當時他只不過十七歲而已。在三七二年,私生子出生,極為奧氏所珍愛。奧古斯丁雖放縱於情慾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覺悟最速。十九歲時,他讀了西塞羅(Cicero)的著作後,已有心追求真理,以此為人生唯一價值。此後他開始研究聖經,“但聖經對於我好似沒有價值,不足媲美於西塞羅的莊嚴文筆。”於是他又向一種思想混合的二元主義,即為摩尼教者,追求心靈與理智的安慰。疼愛他的母親得知他信奉異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勸慰她説:“你用這麼多眼淚代禱的兒子,不能滅亡。”奧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他一面治學,一面教書,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戲劇詩而文名大振。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他開始懷疑這個教門理智上的效能。於是他去見摩尼教的首領,但因這首領在教理上難於自圓其説,這使奧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於三八三年他遷到羅馬。翌年,被委任於當時西方帝國的都會――米蘭,教授修辭學。

奧古斯丁

在米蘭的時候,奧古斯丁聽見了安波羅修大有能力的宣道,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來,因他在這時正傾心於新派的懷疑哲學。這是他一生道德水準最低的時期,他的母親為他定了一門親事,因那女子年紀尚輕,一時未能完娶。奧氏雖與從前之姘婦脱離關係,但不久又與另一個結上了非法之緣,行為較前更不正當。後來,他讀到新柏拉圖派的威克多林傳記,看見他在老年時如何歸向基督,心中大受感動。現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實之源。因為他聽安波羅修的講道多了,所以對教會的權威有了極深的印象。加上又聽到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聖潔生活,乃自慚雖是個知識份子,反為情慾所勞役。在悲痛自責之餘,他奔向花園中去,伏在樹下痛哭。忽然彷彿聽到兒童的聲音説:“拿起來讀吧!”他的面色大變,抑制着眼淚,拿起一本他所讀過的書信;急忙翻開,視線即落在這段經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3-14)自此以後,奧古斯丁心裏有了平安,他感覺有從上帝而來的能力勝過罪惡,內心起了極大的變化。

奧古斯丁

奧氏的悔改是在三八六年夏日將盡之時,他離開了情婦,辭去教職,退居在一處山莊,與諸友人共研哲學,寫成許多論文。次年復活節時,奧古斯丁與好友及兒子同在米蘭受洗於安波羅修。莫尼加三十二年來不斷的流淚禱告,果真得到神的垂聽!可惜是在他們回鄉的路途上,莫尼加死於熱病。奧古斯丁敍述他母親死狀,是古代基督教文獻中一座最高貴的紀念碑。他回家鄉後,仍勤究學問。不久,他的兒子也死了。三九一年,他往希坡(Hippo)去受職為神父。四年之後,又繼承主教一職,受職後不久,當地主教全權都歸在他手中了。在希坡,奧氏為非洲那一帶地方創建了第一所修道院,作為訓練教會領袖人才的場所。而其餘生則致力於牧養教會、宣講福音、救濟貧弱等事業上。為了解決北非教會的各種爭端,他更不辭勞苦,到處召開宗教會議。餘暇就從事寫作。奧氏的神學思想與他的生平一樣極多彩多姿,一方面維護聖經正典的確立,亦於基要信仰或教義的演繹及闡明上有極深的創見;而其思想影響西方羅馬教會尤深。此外,他又確立了基督教哲學;他以神為中心,啓示為基本,而哲學則為神學的使女;他主張信仰使人看見真理,而理智使人多瞭解真理,但信仰乃至上,“如果要明白,就應當相信,因為除非你們相信,你們不能明白。”這位非洲拉丁教會的領袖後因熱病,逝世於希坡,終年七十六歲。惟其影響,在歷史上延綿不斷。

奧古斯丁親屬成員

奧古斯丁

從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可以看到其母親對他的影響,從書中可以看出他與母親的關係。書中奧古斯丁説他自己的個性中,有很多他母親的影子,而且説話的方式也像她。她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受傳統非洲基督教的教導和訓練,過着純樸的生活,謹守主日。她深深相信,良好的教育能使她兒子成為一個更好的基督徒。在奧古斯丁的回憶中,他早期的生活與他母親息息相關,他説:“她喜歡我與她在一起,就像其他母親,但她比其他母親更加的渴望。”奧古斯丁説不論她哪一個小孩離開時,她都好像要承受一次分娩之痛。28歲那一年,要坐船到羅馬時,他不敢面對他身後的母親。他寫道:“説到她對我的愛,我無話可説。我也能感受到,她再次承受分娩之痛,而且比她肉體生我時更痛苦...……”

奧古斯丁思想體系

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認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級的,最高的、絕對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體美是低級的、相對的美。低級有限的形體美本身並無獨立價值,只是通向無限的絕對美的階梯。美體現為整一、和諧,而整一與和諧是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數。這個觀點明顯是受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在美和醜的問題上,他主張美是絕對的,醜是相對的。孤立的醜是形成美的積極因素。這種看法具有辯證性。奧古斯丁主張藝術應拋棄現實世界而反映上帝,達到為宗教服務的目的,造型藝術用於裝飾教堂,詩和音樂應讚美上帝;人欣賞藝術作品實際上是欣賞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認為世俗藝術是不真實的,它挑動人的邪惡慾望、使人遠離絕對美的上帝。奧古斯丁在歸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經閲讀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大師--普羅提諾(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有着很明顯的新柏拉圖主義的色彩。他看重永恆而形上的事物,輕視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論性的冥思,輕視實用的知識為此生的必須和無奈;堅持要藉着從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達於靈魂的淨化。奧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義美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對世俗藝術的攻擊涉及到虛構、想象、構思、象徵和形象等文藝理論問題,對後來的許多文藝流派都有影響。

奧古斯丁哲學思想

奧古斯丁上帝創世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希臘哲學家所理解的神與基督教的上帝之間的一個顯著差別,就在於前者是一個賦形於質的工匠,後者則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世者。上帝創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連時間和空間也不存在,他僅憑語言就足以產生出整個世界。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寫道:“你創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為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創造宇宙,因為在造成宇宙之前,還沒有創造宇宙的場所。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麼工具來創造天地,因為這種不由你創造而你藉以創造其他的工具又從哪裏得來的呢?哪一樣存在的東西,不是憑藉你的實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萬物資始,你是用你的‘道’——話語——創造萬有。”在早期基督教神學中,人性論構成了上帝論和基督論之外的第三個重要領域,而基督教人性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原罪”與“救贖”。奧古斯丁認為只有善才是本質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惡只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作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並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造罪惡。罪惡的原因在於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自願地背離了善之本體(上帝)。這種決定論的“原罪”和“救贖”理論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論像上帝論和基督論一樣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原罪”是先驗的和形而上學的罪,而“救贖”同樣也是先驗地被預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貶抑,人的邪惡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獲得善良意志,並最終得到拯救。奧古斯丁認為,自從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貶人間之後,現實世界就被劃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後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選民”即預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座永恆之城,在現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會;前者是“塵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領域,是肉體淫亂的淵藪,在現世中表現為異教徒的生活態度。

奧古斯丁罪論

原罪

奧古斯丁在認識論上綜合了柏拉圖的回憶説和亞里士多德關於積極能動的理性靈魂的觀點,提出了“光照説”。他將恩典和真理説成是源之於上帝、見之於我們心靈的理性之中的東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靈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靈的視覺,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靈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這種“光照説”,只有在虔誠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會顯得通明透亮,而神聖的真理也只有在靈魂擺脱肉體之後才能最終被認識。奧古斯丁的罪觀及恩典觀,有受到早年宗教經驗及反伯拉糾(Pelagius)思想影響。但主要的概念仍來自他對羅馬書的研究。他認為即使人未曾墮落,人未來的命運仍得完全依靠神。奧氏反對摩尼教在罪方面的解釋,而強調罪的自發性。他相信人的罪行使人遠離神,而導致惡。人因着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愛的真善,也不能瞭解他生命的意義。奧古斯丁認為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不是惡加諸於人。他發現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對自己的愛”取代了“對神的愛”。人類的失敗大致是過分的慾念、無節制的尋樂及不聖潔的心思意念這幾類型。奧氏認為人類的被造原是不朽的,若是堅定在聖潔中,就能從不能犯罪與不能死的狀態中進到不可能犯罪及不可能死的境況中;但是若犯罪了,就進入了不可能不犯罪及不可能不死的境況中。奧氏認為,亞當起初的受造是絕對的完美,不論在靈魂體各方面。亞當原處於良善、稱義、光照、至福的境界。他只要繼續食用生命樹的果子就能得到永生。他擁有不犯罪的自由及能力。神使他的意志傾向德行,肉慾聽從其意志,意志順服神。亞當被神的恩典所包圍,還擁有特別的保守恩賜,也就是保守其意志的正確性。奧氏認為,亞當最後的墮落是自取的。而唯一可能造成亞當失誤的原因是“受造性”,因為這表示他的本性有可能改變而轉離良善;他是有可能作出錯誤的選擇。而造成這當中潛在的因素可能是“驕傲”,就是他想脱離他本來的主人-神。亞當的自作主張可能來自於他妄想自己取代神。奧古斯丁對原罪的根據除了創世記外,還有詩篇51篇、約伯記、弗2:3;他最喜歡用的則是羅5:12及約3:3-5。亞當因與後裔在機體上聯合,所以他墮落的本性就傳遞給他的後裔。全人類都是由亞當一人所生下來,因此也都承接墮落的本性。奧氏認為人類的人性不是個別被造,只有機體(肉身)方面是被造的。我們都從亞當承接人性,而人性的傳遞是藉由性行為(奧氏認為其中也有不好的慾念),因此世人都從罪中所生,這也就是奧古斯丁所謂原罪的由來。奧氏也從這觀點,發展出他嬰兒洗禮的教義,只有藉着洗禮,才能除去人的原罪;但無法除掉“原罪性”。人就是因着“原罪性”,所以無法行完全的善。罪人若要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必須從愛神的動機出發才有可能達成。

奧古斯丁救恩論

救恩論

奧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復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釋放,人才會渴望與神結合。所謂神“不可抗拒的恩惠”(irresistible),並非是勉強人的意志去行善(包含不犯罪);乃是改變人的意志,甘願選擇善,並且去行善。在奧氏的認知中,神確實會操縱人的自由意志。當人願意將生命主權放在神的手中,甘願被神操縱時,人自由選擇的意志就轉變為道德和聖潔。因此,神的恩惠成為人裏面眾善的根源。這“不可抗拒的恩惠”又稱為“至終堅忍的恩賜”(perseverance),奧氏強調這恩賜只給神所揀選的人。從這也發展出奧氏的“預定論”。奧古斯丁常以“羅9:21”來論證他的“揀選論”及“預定論”。

奧古斯丁時間論

他認為時間是主觀的。時間只有當它正在經過時才可以衡量。一切時間都是現在,就是這三種時間:過去事物的現在,即回憶;現在事物的現在,即視覺;未來事物的現在,即期望。因為實在存在的既非過去也非未來,現在的一瞬間就是時間。上帝(即神)創造了一切。在上帝創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時間。而對上帝來説,他是獨立於時間以外的絕對存在。無論是過去、現在、將來,對上帝來説都是現在。奧古斯丁把靈魂分為記憶、理智和意志三種官能。同時認為這三者是統一的。也就是靈魂是統一的。奧古斯丁在第三本書《三位一體論》中強調一神真理,認為神是三位一體,父、子、聖靈雖有別,但共有一體,本質上是一。奧氏以神的本性作為討論三一神的基礎。奧古斯丁的正統三一論是以聖經為本,發展出神是絕對存有,單一不可分的觀念。奧氏喜歡用本體(essence)多過本質(substance),因為本質暗示一個有屬性的東西,而對奧氏而言,神與其屬性相同。神不變的屬性或本體是三而一。因此他非常堅持三一聯合的關係。如此強調神本性合一會有幾個後果,聖父、聖子、聖靈並非分開的個體。他們的本質相同,位格相依而不離散。神的所有本性應用單數表示,因本性是獨一的。三一神有單一的意志因本性相同,行動一致而不可分,因位格相依。奧氏在討論三一神身分時強調三一神身分確實有別。聖子雖是被生、成肉身、受難、復活,但父神仍一起參與,不同之處是隻有子被彰顯出來。他們的行事顯出他們的身分。後來西方神學家稱此為“各司其職”。奧氏在討論三一神位格時強調:三一神的位格在神格里關係密切。他們本體相同,但因子從父生,所以子稱為子,父稱為父;聖靈又從父子而出,是父子的共同恩賜及溝通,因此有稱謂的區別。奧氏解釋三一神的合一建立在其彼此真實存活的關係。奧氏教導説:聖父、聖子、聖靈是完全處於平等地位。在三位一體中沒有先後及高低的分別。聖子也完全是上帝,他不同的特性是永遠為聖父所生。奧氏在討論聖靈的位格時,肯定聖靈也完全是上帝,他的特性是從父子而出,是父子的“互愛”,是結合他們的同質繫帶。因此他稱聖靈為父子兩位的靈。但不同的是,子由父而生,聖靈由父而出。父促成聖靈的發出是因為生了子,並且使子成為聖靈發出的源頭。因此著名的聖靈從子而出拉丁文filiogue的教義廣被西方教會接受,卻被東方教會拒絕。其原因不完全是思想不同,乃是教權及尊重的問題。奧氏從他的人格形而上學發展出三個階段的人類比三一的組合:1.〈心靈,心靈對自己的知識,心靈對自己的愛〉2.〈心靈已存的的知識記憶,心靈對自己的悟性瞭解,自知所產生的意志行動〉3.〈心靈記憶,認識,愛神本身〉。這三組類比都是從一〈一個生命、一個心靈及一個本質〉出發的三個真實因素,且彼此相連。奧氏自己最滿意的則是第三組類比。奧氏以人的靈魂結構來類比神的三一;目的不在證明神是三一,乃在幫助人瞭解神絕對的一又真正的三。他的論據在於我們人是按著神的形像及樣式造的,經文中的神以複數我們來稱呼自己;奧氏直言此複數型即三位的意思。因此,奧氏認為從人身上可以看到類似神三一之處。他從人的外在感官來類比三一,即人認知的過程是由三成分緊密結合而成:〈外在目標,理智對目標的感受,意志或以理智的行動〉。到人的“內在心理”來類比三一,即〈記憶的印象,內心迴應印象,意志或定力〉。奧氏也曾以愛的觀念來解釋三一,即“愛者本體”“愛的對象”及連結這兩者中的愛。奧氏論證説,靈魂,即上帝意志在人身上的體現,是高貴的。但身體(感官的貪婪)卻是邪惡的和受詛咒的。這種詛咒是為了懲罰亞當屈從誘惑的原罪。所以為了把靈魂從詛咒中解放,就只有抵抗邪惡的誘惑。因此,要有美德就要控制身體。但上帝任意的把世界分為道德的存在和不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説,上帝任意決定了有的人能抵受誘惑,而有的人卻不行。這就意味着,除非一個人能用靈魂(記憶、理智、意志)控制自己的身體(感官上的貪婪),否則他就會受到上帝的詛咒。但那些不能控制身體(感官上的貪婪)的人,卻是上帝已經預先決定了的。這種激烈的原罪説,成為後世歐洲某些激烈教派的參照。奧古斯丁同樣提出,靈魂雖然無時不支配着身體,但有時會意識不到身體的行為。也就是提出有無意識的行為。秩序説在奧古斯丁的思想背景中,新柏拉圖主義的特徵是突出的。在《懺悔錄》中,他清楚地表明,在新柏拉圖主義的著作中,他看到了創造秩序的真理。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宇宙是一個有序和諧的階層世界,一切都源發於“太一”,一切又都回歸到“太一”,對奧古斯丁來説,這太一就是上帝。人也在這個宇宙的存在鏈條之中。世界既然是有序的,一切順從秩序的就是善的,一切違背世界秩序的就是惡的。奧古斯丁早在他皈依基督教的那一年就表達了這種秩序觀。在《論秩序》一書中,奧古斯丁説,造物主所創造的秩序是宇宙中一切存在和一切運動的基礎和結構。人作為宇宙中的一種存在,他的裏面也存在這樣一種秩序。人與萬物不同之處在於,他具有靈魂。人的靈魂高於他的肉體,但低於上帝。因此,靈魂要主宰肉體,服從上帝。“因此,上帝是至高至真的,他以不可違抗、永恆不變的法則主宰着宇宙萬物,使肉體服從於靈魂,靈魂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服從於他自己。”萬物的永恆秩序是由上帝的永恆法則創造的。永恆法則就是上帝的理性。一切造物都是通過上帝的理性中的形式(理念)被造的。當宇宙萬物服從於上帝的永恆法則時,世界就處於最和諧的秩序之中。這種秩序觀更清楚地表達在奧古斯丁的成熟之作《上帝之城》中。奧古斯丁説:“萬物的和平在於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上帝創造了萬物,其中一些事物在本質上本質高於另一些事物,比如生物高於非生物,永恆之物高於易逝之物,靈魂高於肉體。這説明,宇宙中存在一種本體上的階層秩序,這種秩序就是“自然秩序”。每一個事物在上帝創造的世界中都有它自身適當的位置。上帝的創造原是個自然的和諧體,在其中,一切都處於和平的狀態之中。“沒有什麼事物能以任何方式脱離至高的創造者和安排者上帝的法則,這位創造者是宇宙和平的引導者。”上帝所造的一切原本都是好的。上帝的“永恆法則”(lex aeterna)是萬物的內在秩序,萬物之中都體現了上帝的永恆法則。這種內在於萬物之中的永恆法則被奧古斯丁稱為“自然法”。自然法即自然的秩序,它來自於上帝的無限智慧,內在於上帝的一切造物。人作為上帝最有靈性的造物,當然也擁有自然法。“奧古斯丁根據柏拉圖的傳統,強調自然法必然刻在人的理性靈魂中。”對人來説,自然法即根植於人靈魂深處的永恆法則,它表現為人的理性和良心。“作為被賦予知識的存在,人從上帝那裏領受了自然之光;作為服從行動必要的存在,人從上帝那裏領受了道德良心。”人通過理性和良心可以意識到自然法的存在。奧古斯丁的自然法觀念類似於斯多亞學派的自然法觀念,但是所不同的是,奧古斯丁沒有把自然法等同於上帝的永恆法則,自然法永遠是從上帝的永恆法則中派生出來的,而且自然法在奧古斯丁那裏不像在斯多亞學派的哲學家那裏一樣沒有人格性。對奧古斯丁來説,永恆的法則是人格的上帝所創造的,上帝本身不等於這一秩序。既然上帝的永恆法則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超驗基礎,沒有什麼事物不分有上帝的永恆智慧而能得以存在,那麼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在自然都是好的。也就是説,從創造論的角度來説,上帝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萬物在本體上都是善的,惡在本體上是不存在的。奧古斯丁説,“就其本性而言,魔鬼本身也不是惡的。是由於墮落,他才變為惡的。”奧古斯丁極力地反對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他對柏拉圖主義鄙視肉體的傾向也進行了批判。如果事物在本體上都是善的,那麼惡又從何而來呢?這就涉及到人的意志。人作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當然也服從於上帝的永恆秩序。人作為上帝的造物本性是善的。但是,人的行為卻不是在永恆秩序的強制下完成的,而是在人的意志的選擇下進行的。上帝把永恆法則放在人的理性中,人知道上帝的法則,但是人的意志選不選擇它,這是一個問題。一切都取決於人的意志選不選擇順從他心中的自然法則。在奧古斯丁看來,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但不是一切意志的支配者。“一切的力量都來源於他,但不是一切的意志都出自於他。”意志能選擇不順從,是因為意志中有一種違背自然的缺陷。人因為是從無中被造的,所以會被這種缺陷所敗壞。當人的意志選擇了不順從,惡便產生了。這就是聖經上所説的墮落。上帝給了天使和人以相對選擇的自由,為的是他們能夠自願謙卑地順從神聖的意志,但是他們濫用了上帝賜予他們的自由,選擇了背叛上帝。罪就這樣出現了。罪是背離上帝的永恆法則或事物本來的自然秩序。人的意志可以選擇服從自然秩序,也可以選擇背離自然秩序。上帝雖然不主宰人的意志,但是上帝公義的法則卻要求他對背離自然秩序的人進行審判。石頭的運動是自然的,而人的意志的運動則是自願的。如果人的意志也是自然的,像石頭落地一樣,那麼不管它如何運動,我們都不能指責它。但是人具有選擇的自由,因此人犯了罪要受到懲罰。懲罰或審判是為了保護存留在自然秩序之中的善。

奧古斯丁幸福論

恩典與自由

希臘的物理學認為,每個物體都被一種自然的重量所吸引。奧古斯丁談到愛的時候,把它比着重量或引力。他説:“火趨向上方,石頭趨向下方。它們在重量的推動下尋找着自己的恰當位置。……我的愛就是我的重量:不管我到哪兒,都是我的愛把我帶到那裏的。”每個人的靈魂中,都有一種重量推動着它去尋找自己安息的位置,這種重量就是愛。“這樣看來,對人來説,愛不是某種偶然或附加的東西,而是內在於他的本質的一種力量,就像落石中的重力一樣。”這種對愛的普遍化定義,是建立在秩序論的基礎之上。從以上對秩序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什麼事物,都受制於自然法則,都趨向自然的秩序。這種本體上的秩序是愛的基礎。愛在宇宙中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所有的事物都處在愛中,都在趨向它在宇宙秩序中的適當位置。無論是那樣種形式的愛,它們都是一種欲求。“愛實在不過是為了自身的緣故對某物的渴求。”愛就意味着對某一確定對象的欲求,目的是為了佔有對象從而使自己獲得幸福。愛是一種運動,而所有的運動都指向一定的對象。愛所指向的對象被人視為一種“善”(good),它能使人獲得幸福。奧古斯丁説:“所有的人都愛幸福。”就是人們在作惡的時候,他們也總是在渴望着幸福。這一點是自明的。從哲學上説,奧古斯丁堅持希臘古典的目的論和幸福論,認為人是一種尋求幸福的理性存在。“所有能夠在任何程度上使用理性的人都渴望幸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奧古斯丁同柏拉圖主義者一樣認為,愛的目的是為了幸福,而且只有永恆不變的“至善”才能滿足人的幸福。所不同的是,柏拉圖主義者的“至善”是善的理念,而奧古斯丁的“至善”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儘管他的思想中也包含了善的理念。從自然秩序的角度看,人對幸福的渴望是其自然本性的一種特徵,這種渴望本然地內在於人。也就是説,尋求幸福的渴望屬於人的本體結構,這不是一個意志選擇的問題。上帝把這樣一種渴望放在了人的本性中。“你造我們是為了你自己,我們的心若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得安寧。”但是,在實際的生存中,人選擇什麼對象來滿足自己的幸福卻是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當然都渴望生活得幸福;……但是在我看來,幸福既不屬於那些不能擁有他們所愛(無論是什麼)的,也不屬於那些擁有他們的所愛,但所愛的東西卻是有害的,也不屬於那些擁有完美的東西,但卻不愛他們説擁有的。”只有當人既愛最值得愛的東西,即“首要的善”(chief good)或“至善”,又擁有它時,人才能真正獲得幸福。這永恆不變的事物就是上帝,只有他才能給予我們真正的幸福。作為一種欲求的愛無論是有限事物的渴求還是對永恆上帝的渴慕都是一種趨向對象的運動。根據對象的不同,愛可以分為兩種。當愛的對象向下指向被造之物的時候,這種愛就是“貪愛”(Cupiditas);而當愛的對象向上指向創造者的時候,這種愛就是“純愛”(Caritas)。“貪愛”是對世界的愛;“純愛”是對上帝的愛。“貪愛”的對象是短暫易逝的,“純愛”的對象是永恆不變的。人是一個靈魂和肉體的結合體。他既能向上升騰,也能向下墜落。當人愛上帝的時候,他就向上升騰;當人愛世界的時候,他就陷入比自己低級的被造界。人要從感覺的世界中掙脱出來,獲得真正的幸福,首先要依靠理性。因為,理性是人的靈魂理解事物之秩序的能力。“的確,不是單靠信仰,而是藉着可靠的理性,靈魂才一點一點地把自身引向最具美德的習慣和完滿的生活。”在論及哲學的任務時,奧古斯丁説:“哲學涉及兩重的問題:第一是靈魂;第二是上帝。前者使我們認識自己,後者使我們認識我們的本源。”人若藉着理性認識到事物的秩序,就能從感覺的世界中擺脱出來,把目光轉向超感覺的永恆世界,即上帝。奧古斯丁在早期傾向於認為人的理性自身具有回到上帝的能力,因此恩典只是上帝的一種邀請,它呼喚人通過理性認識事物的秩序,並依照世界的秩序來生活。但是,越往後,他越意識到人的墮落,越看到墮落之後的人不能靠自身的理性使自己從罪中擺脱出來。奧古斯丁對愛的理解深受柏拉圖傳統的影響。汗那·阿倫特説,就奧古斯丁把愛看着一種欲求,又把欲求的目的看着幸福而言,他更像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而不象一個基督徒。尼格仁基於這一點,對奧古斯丁提出了尖鋭的批評。但是,尼格仁沒有看到,奧古斯丁是從人被造的本體結構來闡發人對上帝的欲求,這種欲求與對有限之物的欲求完全不同。奧古斯丁自己曾經對愛和欲求作過明確的區別。在《論三位一體》中,奧古斯丁不只一次談到真正的愛與欲求的區別。他説:“是真實的被稱為愛,否則就是欲求;那些欲求的人被不適當地説成是在愛,正如那些愛的人被不適當地説成是在欲求。但是,只有堅持真理,按照公義生活,從而鄙棄一切與愛人相對的世間事物,才是真正的愛。”奧古斯丁所謂真正的愛就是“純愛”(Caritas),而他所説的欲求,就是“貪愛”(Cupiditas)。“如果對造物的愛是指向創造者的,那麼它就不是欲求(“貪愛”),而是愛(“純愛”)。因為如果是造物本身被愛,這種愛就是欲求。”當柏拉圖式的欲愛與欲求的對象或動因上帝關聯在一起的時候,欲求就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欲求。

奧古斯丁美學思想

在奧古斯丁看來,對於人類而言,有事物的美、形體美與靈魂美,感性美與理智美,可感世界有千姿百態、五光十色的美。然而,所有這些美都來自上帝的創造。他説:“主,我感謝你。我們看見了天和地,即物質受造物的上下兩部,或物質的和精神的受造物……我們又見萬流委輸,海色的壯麗,大陸上壙壤的原野和長滿花卉樹木景物宜人的腴壤。”比較起來,精神美在物質美之上。人類的歌聲比夜鶯的歌唱更加完美,因為人類的歌聲除了音調外,還表達了精神內容。基督與使徒之所以美,也首先在於他們的精神。與精神美相比,物質美是短暫的、相對的美。至高無上的美是上帝,上帝就是“美本身”。上帝的美卻不是感性世界所呈現的那種色彩、旋律、芳香和迷人的形象等,它超越人的感官和任何具體的形象。對於這種神性的美,不是以感覺,而是以心靈來觀照的。這種神性的美是永恆的、絕對的。必須有真摯崇高的感情、純真的靈魂才能領略。只有聖徒們才能真正領悟它。奧古斯丁曾領略過這種美:“我為達到至高的美的相等(equality)而欣喜,對此,我不是憑肉眼,而是憑心靈去認識。因此,我相信我以肉眼所見之物愈是接近我以精神領悟之物,它便愈加完美。但無人能夠解釋為何如此。”物質美的價值是,可感美作為我們可直接認識的唯一的美,是我們對美進行全面思考的出發點。物質美與精神美也有相關之處,那就在於:物質也是上帝的創造物,物質美是精神美的映像。一切自然的美的事物,都是在頌揚上帝的神性和信仰的奇蹟。這樣,可感美中就有了一種宗教的神學的價值。對太陽的欣賞,與其説是它的燦爛光焰,不如説是它象徵着上帝的光輝。

奧古斯丁整一

物體形式美的特徵是客觀的:產生的美感證實,美獨立於我們而存在。我們只是觀照它,沒有創造它。美的形式在於各部分的和諧和悦目的色彩。“一切物體的美都是具有悦目色彩的各部分的和諧。”但是,和諧和悦目只是形式的一種表面的、外在的呈現。實質上,外在的和諧是反映或達到了一種“整一”。所以,從根本上説,整一是一切美的形式。整一是對於美的形式的內在規定,是美的形式的本質。整一就是有機整體,孤立的部分不能產生美。整一也是一種秩序。“沒有一種有秩序的事物是不美的。”無論自然中還是藝術中的那種整一,並非對象本身的屬性,而是上帝在對象上面打下的烙印。有限事物是可分裂的、雜多的,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時,就只能在雜多中見出整一,這就是和諧。和諧代表有限事物所能達到的最近於上帝的那種整一。很顯然,越是完滿的事物,它的整一的程度就越大。沒有事物完全沒有整一性,也沒有事物具有完美的整一性。這證明整一絕非完全是物質性的,完美的整一隻屬於上帝自身。他説:“人們無需過多留意便會發現,沒有任何形式、任何形體全無整一的某種痕跡,而由於所有形體,甚至最美的形體,其各部分都必定以一定的間隔排列於空間,處於不同的位置,因而難以達到它所尋求的整一性。”從這一觀念出發,不難理解整一思想的另一含義:“一個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樣被安置在一座極其宏偉美麗的建築的一角,他將難以察覺他僅僅作為其一部分的這一建築的美。隊列中的一名士兵同樣無從知曉整個軍隊的部署。如果一首詩中的音節具有生命,能夠聽到對其自身朗讀,它們絕不可能因措辭的節奏與美而欣喜。它們不能把詩作為一個整體來感受和欣賞,因為詩正是由這種相同的、易逝的、單個的音節所構造與完成的。”就是説,把握整一或整體只能在整體之外,不能身處其中。因此,人們只能對於身外的某些對象,能夠把握到其整一和美。人們居於世界之中,只能是世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人們永遠不能把握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之美。只有上帝,才能把握世界整體的美。

奧古斯丁數與美

和諧體現了整一,和諧與整一涉及到比例與尺寸:數的關係。從天使到人間、從精神到物質,有一個數的和諧形式逐級向下,形成一個和諧形式的階梯。這一切形式根源於上帝。美和存在物的本質都寓於數中。數是等式的一種理想表述,美也是數的等式的表現。“理智進入視覺領域,巡視大地和天空,發現快感僅生於美;而美取決於形狀;形狀取決於比例;比例又取決於數。”“看看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充塞其間的空中的光照、地下爬行的、天上飛的、水中游的,所有這一切都有其形式,因為它們都有數的尺寸(dimensions)。去掉這些尺寸,它們將不能存在。它們來自何物?是創造了數的創造了它們?數是它們存在的條件。而給各類質料賦予形式的人類藝術家,在其工作中也運用着數。因此如果你想尋找驅動藝術家雙手的力量的話,那將是數。”理性發現一切藝術和知識都是由數決定的。現實是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數的原則也是基督教思想中的一個根本理念。《聖經·智慧篇》:“主啊!您依尺寸、數與重量籌措萬物”。醜是必然存在的。現實中沒有完美的整一,表明現實中沒有完美的東西。醜並非某種實在的東西,而是事物的某種缺陷。與和諧、秩序、比例等這種整一的形式特徵的美相反,醜存在於這些特徵的缺乏中。只有相對的醜,沒有絕對的醜。這種缺乏只是部分的,就像一個事物不可能達到完美的整一一樣,一個事物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整一性。作為整體的各部分,難以顯出美感。所以在部分中,美與醜的界限並不分明。事物只是不同程度地具備整一性,因此,美與醜都共存於其中,二者缺一不可。醜之與美,猶如陰暗之於光明,它是美的一個對立因素。孤立地看醜,從整體上看反而烘托出整體的美。

奧古斯丁藝術理論

創造美的藝術是人類的心靈的一種需求。他説:“人類以多麼驚人的努力,用各種藝術、技藝,使服飾、鞋襪、容器以及一切種類的製品變成粲然可觀,還創造繪畫和各種雕塑,這些已經遠遠超出日常使用的需要和前景的內容……我們的心靈朝暮渴求的美的作品,是由心靈轉換出來並高於心靈的。”藝術家創造的藝術美也是來自於上帝的啓迪。“藝術家得心應手製成的尤物,無非來自那個超越我們靈魂,為我們的靈魂日夜盼望的至美。”美的作品的創造還與數相關,這種數也是來自於一種永恆的數:“如果對人們寫詩運用的節奏和韻律的藝術加以研究,你能不認為此中有他們據以構成其詩章的某些數嗎?……因此你唯有相信,短暫的數是由某種永恆的數造成的。”藝術模仿不是模仿事物的所有方面,而是發現和深化來自上帝的那些美的痕跡。所以,沒有虛構,便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然而,儘管畫家努力使其所畫之人具有人的形貌,但它仍然是不真實的。“如果一幅畫中的馬不是假的馬,它又如何成其為真正的畫馬的繪畫呢?”在這裏,事實上奧古斯丁區分了兩種“實在”:藝術的真實永遠不等同於生活的真實,但是,它與生活的真實密切相關。藝術的奧秘正在於巧妙地處理這兩種“實在”,讓藝術的“真實”揭示生活的真實底藴和意義。

奧古斯丁小結

奧古斯丁把古希臘哲學,特別是畢達哥拉斯、柏拉圖、普洛丁等人的理論與基督教教義糅合在一起,第一次系統論述了一種基督教的美學思想。他的美學是中世紀的權威思想之一,提出的“神性美”的概念在基督教世界中經久不衰。因此也可以説,古希臘的美學在中世紀並沒有完全斷裂,而是在一種新的融合中發展。關於美與醜的關係,奧古斯丁的説法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他的這種分析方法與他對於藝術中的真與假的分析,充滿一種辯證的意味和智慧。

奧古斯丁著作簡介

奧古斯丁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講章,他的學識躍然見於紙上。而當他每與一異端爭辯時,他的神學奇才更是顯露無遺,惹起神學界的注目。其實早在他受洗之時,他就立論攻擊摩尼教;及後,又與當時盛行的幾派異端邪説爭辯,維護真道,力主教會合一,且幫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觀念。其著作可歸納為五大類;神學、釋經、倫理證道、哲學和自傳。傑出者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前者乃奧氏的自傳,他以親身經驗來見證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與神親切來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經驗著述之典範、世界之名著,傳誦直至今代。《論自由意志》(391~395)《懺悔錄》(394~400)這是一本以禱告自傳手法所寫的悔改故事,當中描寫早期奧古斯丁歸信時的內心掙扎及轉變經歷。

恩典與自由

《三位一體論》(399~412)主要是介紹心理學模式的三位一體論,把神的統一與人的統一作對比,以及神的三位格與人的三方面作比較。《上帝之城》(412~427)主要論述神聖的照管及人類的歷史。提醒神的國度是屬靈及永垂不朽的,而並非是這世界任一國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説是第一部教會歷史哲學。此書顯示出奧氏不但是哲學家、神學家、護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時是文學家和戲劇批評家、時代和歷史之評釋家。此書左右了整個中世紀的政治發展。全書共二十二卷,歷十四年(412-426)光陰才完成。首十卷為基督教作有力的辯護,反駁異教主義及羅馬愛國主義;後十二卷論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發展及指歸,地上之城因不自愛藐視上帝終必衰弱,上帝之城則以神愛為本必然興旺長存。

奧古斯丁作品一覽

《懺悔錄》(The Confessions):相當著名,是奧古斯丁初為主教時寫的,屬讚美之歌的屬靈自傳。對原罪懺悔只是頌讚副帶產生的結果,關於神憐憫主權如何吸引浪子歸回,因着奧古斯丁對這點快速的頓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詮釋自己的過往。書中最突出的是報導他虔誠的母親莫妮卡,這是古代文獻中最迷人的母子關係。這是一部深富靈性之美的作品,《懺悔錄》讓我們看到一副強有力的頭腦和豐富的心思、如何辛苦地迎向信心之光。《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這部書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寫作期間超過十二年,首先奧古斯丁護教性地答辯基督教應為411年羅馬之恥負責的控訴,他認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對苦難與天命感到困惑。本書展現世俗與神聖、帝國與聖經,從創造到最後審判的歷史全景。《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來世,真正的平安與公義社會只在天上尋見,這是一羣愛神之人的命運。他們在地上的朝聖之旅,認同感及財富,與“地上之城”的人們無分別地混雜着,在教會與社會均無區別。奧古斯丁充分警覺人類生存的模稜兩可。

論三位一體

《論三位一體》(The Trinity):這是奧古斯丁唯一不涉及當時代爭議性話題的鉅作。他致力於探索默想教義,是自拉丁教父以來一套極具分量的三一論神學作品。與希臘早期長老的教導相反,他非常重視神聖的「三位」是完全平等的,只在彼此的關係上有分別。他認為聖靈是“愛”,使父與子聯合,因此也把三位一體與教會結合在一起。藉着新柏拉圖主義及聖經的啓示,他探討三位一體在人身上的類比,即記憶、理解力與意志的內部關係。《信、望、愛手冊》(The Enchiridion on Faith, Hope and Love):與前者不同,這是奧古斯丁撰寫最接近袖珍書的基督教基要真理,對近世有極大的魅力,代表了他以文字教導的最短記事。《基督教要旨》(Christian Instruction):是闡釋與理解聖經的指南。這本書討論基督教教師屬世訓練的價值,如修辭學,因此提供了人文與基督教神學結合的嚴謹原理。從中古到近代,這看法長期影響西方教育。

奧古斯丁其他信息

基督宗教研究

奧古斯丁在歸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經閲讀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大師——普羅提諾(Plotinus)的著作,這些著作是由Victorinus翻成拉丁文的。新柏拉圖主義認為惡為善的虧缺而非某種正面的實有。這一點有助於奧古斯丁脱離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進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對於善惡來源的教義是合理的。因此新柏拉圖主義對他的歸信基督是有幫助的。後來他聽説Victorinus這位新柏拉圖主義的學者也歸信基督了,當他得到這消息時,就很想要起而效仿。

參考資料

1.

  

奧古斯丁 

.歷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2020-06-26]

圖集

奧古斯丁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07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F回眸醉倾城

(2024-01-02)

1

人物簡介

2

人物生平

3

親屬成員

4

思想體系

5

哲學思想

5.1

上帝創世

5.2

罪論

5.3

救恩論

5.4

時間論

5.5

幸福論

6

美學思想

6.1

整一

6.2

數與美

6.3

藝術理論

6.4

小結

7

著作簡介

8

作品一覽

9

其他信息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登錄

圣奥斯定(Aurelius Augustinus) - 知乎

圣奥斯定(Aurelius Augustinus)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圣奥斯定(Aurelius Augustinus)奥古斯丁(Santus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又译“圣思定”,基督新教译“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查看全部内容关注话题​管理​分享​百科讨论精华视频等待回答详细内容简介奥古斯丁(Santus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又译“圣思定”,基督新教译“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天主教会的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其预定论常常被加尔文主义者曲解为加尔文双重预定论,而自诩传自教父圣师。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和《忏悔录》等。[1]奥古斯丁生平公元354年11月13日,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现在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的苏格艾赫拉斯)之柏柏尔人家庭。奥古斯丁并非一出生就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13岁进入马达乌拉学习雄辩术。17岁前赴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同年父亲过世。17岁,将一位社会阶层低于他的女性纳为妾。18岁生有一子阿德奥达徒。少年时的奥古斯丁才华洋溢,放荡不羁。19岁那年,奥古斯丁受西塞罗的《Hortensius》影响,引发他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心,旋即接受摩尼教善恶二元论的信仰。他早年信仰摩尼教。奥古斯丁20岁完成罗马帝国规定的三级制教育学业,22岁在迦太基教授雄辩术,26岁写了第一本论文“美与均衡”,29岁与摩尼教祭司作神学思辨,发现这祭司只有口才,没有学问,无法解答他的问题。后来受新柏拉图主义鼻祖普罗提诺之影响而放弃摩尼教。30岁那年,跟米兰主教安波罗修学习天主教信仰与神学,并与同居十多年的情人分手,跟小他18岁的少女订婚。在研究了各种宗教与哲学后有心信奉天主教。到了32岁,生命有了悔悟。33岁受洗礼。在《忏悔录》中,他描述他如何在内心挣扎到极点时,突然受到上帝的引导,克服了心中的犹豫而下定决心加入基督教,当时是公元382年。在奥古斯丁的生命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深深地影响他的生命。一位是为他流泪祷告达31年之久的母亲莫妮卡,另一位是米兰的主教安波罗修。他们将奥古斯丁引到基督的施恩座前,使他经历到彻底的悔改。某一天,奥古斯丁在米兰寓所的花园中散步,圣灵催逼他回头。他的心灵呼喊著:“要等到何时呢?何不就在此刻,结束我污秽的过去?”这时他恰巧听到邻家儿童的读书声:“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新约,读到罗马书中的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忌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自此以后他便归向天主,并于次年受洗。34岁回到非洲过修道生活。42岁任北非希坡主教。75岁离世。因对基督宗教有重要建树,故被天主教会封为圣者,称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圣经·旧约全书》的线性历史观对其影响颇大。他的神学成为后来基督宗教教义的基础,影响整个东西方教会,尤其对西方教会最深。主要贡献奥古斯丁任希波主教期间参与四场主要争辩,分别是对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随即展开护教;对多纳徒派的圣礼观,发展出因功生效的观念;对伯拉纠的罪与救赎观,发展出自由意志、原罪、救恩、预选、神的主权及不可抗拒的恩典等论说;对异教的指控,写下《上帝之城》的巨著。奥古斯丁生平著作多达113册。其中以《忏悔录》[2]、《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驳多纳徒派》及《驳伯拉纠派》对基督教神学有极大的贡献。[3]家庭奥古斯丁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名叫伯特撒乌斯·赫纠拉斯不是天主教徒,是罗马的税吏,是个懒惰、不积极的人,而且贪恋世俗,到临终前才皈依天主教。母亲圣莫尼加是基督徒,比丈夫小25岁。主要作品386年《反学园派》(Contra Academicos/ Against the Skeptics)、《论幸福生活》(De Beata Vita/ On The Happy Life)、《论秩序》(De ordine)386年-387年《独语录》(Soliloquia/ Soliloquies)——《忏悔录》的前身388年《论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 On Free Will)、《论异议》(De Diversis Quaestionibus)、《论灵魂的量》(De Quantitate animae)、《公教会之路》(De Moribus Ecclesiae Catholicae)、《摩尼教之路》(De Moribus Manichaeorum)、《反摩尼教论创世纪》(De Genesi contra Manichaeos)387年-389年《论基督导师》(De magistro/ On The Teacher)387年-390年《论音乐》(De Musica)392年《反佛图纳的摩尼教》(Contra Fortunatum Manichaeum)、《反摩尼教论灵魂二元》(De Duabus Animabus contra Manichaeos)396年《论谎言》(De Mendacio)397年《反摩尼教的基本教义》(Contra Epistolam Manichaeorum quam Vocant Fundamenti)、《忏悔录》(Confessions)——神学三部曲之一398年《反佛利科的摩尼教》(Contra Felicem Manichaeum)399年《反摩尼教论善的本性》(De Natura Boni contra Manichaeos)400年《反福斯图斯的摩尼教》(Contra Faustum Manichaeum)、《反多纳图派论洗礼》(De Baptismo contra Donatistas)405年《论善的本质》(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Good)412年《论灵意与字句》(De Genesi ad Litteram /On the Spirit and the Letter)415年《反裴拉鸠派论自然与恩典》(De Natura et Gratia Contra Pelagium/On Nature and Grace)417年《论裴拉鸠行动》(De Gestis Pelagii)418年《论基督的恩典与论原罪》(De Gratia Christi et de Peccato Originali/On the Grace of Christ and on Original Sin)399年-419年《论三位一体》(De Trinitate)——神学三部曲之一426年《论恩典与自由意志》(De Gratia et Libero Arbitrio)413年-426年《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神学三部曲之一428年《订正录》(Retractationes/ Retractations)浏览量60.1 万讨论量755  帮助中心知乎隐私保护指引申请开通机构号联系我们 举报中心涉未成年举报网络谣言举报涉企虚假举报更多 关于知乎下载知乎知乎招聘知乎指南知乎协议更多京 ICP 证 110745 号 · 京 ICP 备 13052560 号 - 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88 号 · 京网文[2022]2674-081 号 ·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33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591号 · 服务热线:400-919-0001 · Investor Relations · © 2024 知乎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举报邮箱:jubao@zhihu.

奥古斯丁 - 知乎

奥古斯丁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奥古斯丁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管理​分享​讨论精华视频等待回答​切换为时间排序23哲学考研|专题反思:奥古斯丁与恶之花爱哲学Phil哲学考研上岸经验分享!【小红书】【公众号】同名奥古斯丁这个名字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他是最后一位古代基督教作家,也是中世纪哲学的先驱者——古代神学的主要流派在他身上汇合,最终又滋生出了中世纪的经院主义以及16世纪的新教神学。奥古斯丁于公元354年出生在北非的一个小城塔格斯特(Tagaste),青年时期奥古斯丁就以其聪明才智成为了迦太基最具口才的演说家之一。为了改进文风、进一步在演说上提升自己,便开始着手研究西塞罗的《百花园地》(Cicero‘s Ho…阅读全文​​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习作】“料理后事”而非“终结”——对奥古斯丁“谋杀古典文明”罪名的申辩cinder每一时代关于自己都说了很多、想象了很多,我们总不能一概相信。在历史研究中把古典文明的灭亡归咎于基督教的观点萌芽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叙事, [1]其集大成者则是启蒙运动时期爱德华·吉本的文学化色彩极强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按照这种叙事模式,奥古斯丁无疑是起颠覆作用的重要罪人。吴飞老师在其著作《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中就遵循了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对他认为有着“森然戾气”的奥古斯丁下了颇具文学化色彩的判词:现代西方的主要问题必须由奥古斯丁来负责,他虽然保留了古典…阅读全文​​赞同 8​​添加评论​分享​收藏第十一期:存在、时间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哲学中的三重探索李俊无他,小小书童好读书矣一、引言在哲学史上,奥古斯丁的思想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人类探索存在、时间、自由意志与神性的道路。他的哲学体系不仅逻辑结构严密,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洞见。本文将从存在、时间、自由意志和上帝四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奥古斯丁的思想精髓,以期揭示其哲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存在的论证:从自我意识到宇宙万物奥古斯丁从自我意识出发,论证了存在的本质。他认为,自我意识是存在的直接证明。我们通过内心的…阅读全文​​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试论自由意志谢玄皮浪主义者|悬置判断(补完jojo动画顺便写点东西) (试图补完奥古斯丁,看到哪写到哪) 作为奥古斯丁体系的枢纽,“自由意志”值得大书一笔。赛里斯教材是这样介绍“自由意志”理论的诞生背景:由于奥古斯丁皈依基督,其一方面要批驳神哲主义中关于善恶两神对立的异教思想,另一方面在坚持神是完善的前提下要为道德上“恶”的来源做解释。不过关于自由意志的内容,其上接神正论、下衔双重预定论,(还有可能启发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主义),这样简短…阅读全文​​赞同 13​​5 条评论​分享​收藏哲学考研真题详解:光照说(北京大学-2020-2022)爱哲学Phil哲学考研上岸经验分享!【小红书】【公众号】同名一、人物志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是教父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 奥古斯丁出身于北非努米底亚省,早年曾信奉摩尼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并沉溺于感官享乐。后来又曾一度对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思想深感兴趣。387年,奥古斯丁在米兰受洗, 正式加入基督教。回到北非家乡后,奥古斯丁潜心于著书立说和讲经布道,成就斐然,395年被推选为北非希波城主教。奥古斯丁后半生为奠定基督教神学理论…阅读全文​​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奥古斯丁时间感知的真相来自主观重构思维MINDAI式思维:人性,经济,金融,科技和哲学。[图片] 时间,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时间的本质。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忏悔录》中,提出了一个极富洞察力的观点——时间并非完全客观存在,而是通过人的主观过程加以构建的。这一观点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奥古斯丁认为,时间不能脱离主观经验而独立存在。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只能通过对现在的感知,来间接地体会过去和未来。就像我们无法离开电影院观看全片,只能…阅读全文​​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人物一知|奥古斯丁:古罗马基督教的“圣人与圣师”|哲学考研 原创哲学考研研究所​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图片] /奥古斯丁 /“自由乃是神的恩典” [图片] 奥里留·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他是欧洲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由于他在对基督教教义创立、解释、辩护方面的巨大成就,死后被教会封圣,所以也叫“圣·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一生路转峰回,他 家境优渥的童年、放荡不羁的青年和改邪皈依的中年三个阶段,恰好契合了《…阅读全文​​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广义灵魂学』下册 第十四章 历代大哲的「灵魂论」05好奇靈魂學的朋友『广义灵魂学』下册 第十四章 历代大哲的「灵魂论」05 作者:张开基 (本文作者拥有著作权,非经同意请勿擅自转载、转贴、摘录或任何形式之引用,改作) 奥古斯丁的「灵魂论」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西元354-430年) [图片] 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一书中关于天使们和魔鬼们有一较长的议论,这种议论是和新柏拉图主义者有着联系的,天使们可能是善良的,或是邪恶的;但魔鬼们则总是邪恶的。对天使来说,世俗事物的知识﹙他…阅读全文​​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教父哲学-圣奥古斯丁:为何人类是时间性存在而上帝不是?罪恶因何而生?魏书莉心理学工作者,公众号同名基督教史一千多年,思想家很多,最重要的两个: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我们了解西方哲学、西方思想不能跳过这两个人物。 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开创者。我们知道欧洲中世纪主导的哲学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前身就是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下面我们认识一下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 [图片]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努米底亚省。他所受的教育完全是罗马式的,20岁时,他带着妻儿来到了罗马。不久,他又…阅读全文​​赞同 16​​6 条评论​分享​收藏上帝之城从何而来——从尼布甲尼撒之梦到罗马的陷落Yama在《但以理书》的第二卷,但以理以解梦的形式提出了基督教的世界帝国论。但以理的言辞似乎包含了希腊式的神话-历史观念,即赫西俄德与柏拉图的金属论。《但以理书》所谓金、银、铜、铁、泥的序列包含了世界的不断衰变;不过不同于赫西俄德满怀悲恸地将现在称为“黑铁时代”的观点,但以理将尼布甲尼撒的巴比伦称为“金头”,而后的每种金属也都有具体的“国”作为比附,“泥”不对应任何政治秩序,而指向最深刻的腐坏,泥的时代…阅读全文​​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树树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这一篇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了基督教哲学的范畴啦。 在这里呢,我不打算说太多关于基督教的背景和知识,因为会我更关注他们的思想,而且在之后的内容都会穿插到。 上帝之城(civitas Dei)和尘世之城(civitas terrena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讲述了两个城——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 奥古斯丁并不把尘世国度看作是某种偶然的、不必要的事情。相反,因为每个人的腐败本性,一个强大的尘世国家对于 控制人类罪恶来说是必不可少…阅读全文​​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奥古斯丁的神正论小城古典神学的“恶的问题”,可以用如下方法表述: ①恶存在 ②假如上帝对恶无所知,那他就不是全知的。 ③假如上帝知道恶,但不能阻止他,那他就不是全能的。 ④假如上帝知道恶,也能阻止他,但却没有这样做,那么他就不是全善的。 于是,为了解答有关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与恶的问题,奥古斯丁创造了一种自由意志说。他认为,正是由于人类具有能够不被物理因果律所决定的自由意志,能够自由地选择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因此,存在着恶…阅读全文​​赞同 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23复试|精读大咖论文——赵敦华《奥古斯丁与“原罪”的观念》(2)爱哲学Phil哲学考研上岸经验分享!【小红书】【公众号】同名不知道论文怎么读?感觉读论文太枯燥?没时间读论文? 没关系,从今天起,爱哲学陪你读遍大咖论文!! [图片] [图片] 篇幅有限,获取完整版论文笔记请戳小助手! 篇幅有限,获取完整版论文笔记请戳我! 六、摘抄背诵-专家观点罗素说, “原罪”的观念是区别中世纪与希腊两个时代的标记:“如果我们反问自己,希腊观点与中世纪观点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那我们就完全可以这样说:前者缺乏原罪意识。对于希腊人来说,人们似乎并不为遗传下来个人罪孽负…阅读全文​​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哲学史笔记23 奥古斯丁惜懿哲学史笔记23 奥古斯丁(354年→430年) 思想来源、上帝创世、原罪与救赎、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光照说、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前言:以下所有对于宗教的列举皆为理解哲学思想脉络,不涉及任何宗教和本人立场,凡所涉及观点皆出自大陆正版发行书目 简单的来说,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是这样一个脉络,早期的使徒(教父)传道信仰,到以奥古斯丁(354年→430年)为代表建立早期基督教哲学,之后暂时陷入停滞,再之后,亚里士多德的文本…阅读全文​​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以爱为导向的政治,非奥古斯丁主义浪否对文字似懂非懂的失读者。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当人们谈及政治时,如果加入的“爱”的含量,或者是在讨论自由主义时,将其与“爱”或“博爱”捆绑,这样的讨论和形成的观念是否会影响公众的道德观、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 埃里克·格雷戈里(Eric Gregory)不仅想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他还注意到过去与当下人们对自由主义与政治的探讨,总是有意无意比附奥古斯丁主义,并以此为基础重塑,发展出不同观点与理论的新奥古斯丁自由主义。爱与罪,以及两者与政治…阅读全文​​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西方法律思想史(严存生版)知识结构图7【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桔里谨立​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大家可以把这个当个乐子看,事倍功半,不建议用这种方式学习,就留个纪念 [图片]阅读全文​​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一句话记住哲学史(2)星尘天下熙熙攘攘,人情常在、大梦一场。本文为哲学是的中世纪部分整理(400-1400) 八、中世纪313,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接受。君士坦丁大帝临死前受洗称为基督徒。 330,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 395,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方帝国以罗马为中心,东方帝国以君士坦丁为首都。 410,罗马遭蛮族劫掠。 476,西方帝国被摧毁 1453,东方帝国被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 529,教会关闭柏拉图学园。圣本笃修会成立,成为第一个大修会。 经济制度:封…阅读全文​​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浏览量1.7 万讨论量51  帮助中心知乎隐私保护指引申请开通机构号联系我们 举报中心涉未成年举报网络谣言举报涉企虚假举报更多 关于知乎下载知乎知乎招聘知乎指南知乎协议更多京 ICP 证 110745 号 · 京 ICP 备 13052560 号 - 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88 号 · 京网文[2022]2674-081 号 ·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33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591号 · 服务热线:400-919-0001 · Investor Relations · © 2024 知乎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举报邮箱:jubao@zhihu.

圣·奥古斯丁 - 搜狗百科

斯丁 - 搜狗百科圣奥勒留·奥古斯丁(英语:St. Aurelius Augustine;拉丁语:St. Aurelius Augustinus,其姓又译奥斯定、奥思定或思定,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罗马帝国末期北非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北非城市希波(Hippo Regius,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的主教,故史称希波的奥古斯丁。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添加义项圣·奥古斯丁是一个多义词,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义项(共2个义项):历史人物美国佛罗里达州地名圣·奥古斯丁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历史人物圣奥勒留·奥古斯丁(英语:St. Aurelius Augustine;拉丁语:St. Aurelius Augustinus,其姓又译奥斯定、奥思定或思定,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罗马帝国末期北非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北非城市希波(Hippo Regius,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的主教,故史称希波的奥古斯丁。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中文名奥古斯丁展开外文名Aurelius Augustinus展开别名圣奥斯定、圣奥斯丁、圣奥古斯丁展开国籍罗马帝国展开主要成就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天主教圣人展开信仰天主教展开出生日期354年11月13日(甲寅年)展开逝世日期430年8月28日展开出生地北非展开代表作品忏悔录展开代表作《忏悔录》、《论三位一体》展开历史评价被誉为神学百科全书展开参考资料:1. 365天读经典组委会:《365天读哲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 2. 奥古斯丁的生平介绍3. 奥古斯丁的秩序说4. 奥古斯丁《忏悔录》相关介绍及在线阅读词条标签:历史人物名人神学家宗教人物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87359次最近更新:23.12.07编辑次数:24次创建者:VOW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上帝之城 (豆瓣)

上帝之城 (豆瓣)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豆瓣书店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购物车

上帝之城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译者:

王晓朝

出版年: 2018-8

页数: 1068

定价: 220.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010195520

豆瓣评分

8.9

92人评价

5星

52.2%

4星

31.5%

3星

12.0%

2星

2.2%

1星

2.2%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上帝之城(修订版 套装上下册)》是奥古斯丁代表作之一,他花了十四年时间(413-427年)完成了这部经典名作。全书共22卷。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后12卷,系统阐述基督教的历史观:第11-14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第15-18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19-22卷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修订版 套装上下册)》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基督教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理解西方文化与基督教的关系,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资源。

上帝之城的创作者

 · · · · · ·

奥古斯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奥古斯丁(354-430年)是古罗马帝国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神学家、哲学家,西方古代文化重要的思想代表之一。他有机地融合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和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思想体系的*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深远影响遍及西方中世纪及近现代各种神学和哲学。

目录

 · · · · · ·

中译本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 · · · · ·

(更多)

中译本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名目索引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善人利用世物,以享受天主,而恶人反愿利用天主,以享受世物,但都相信天主存在及他亭毒万物,还有的人连这点都不相信,自然更不可取了。 (查看原文)

Simi

3 回复

2赞

2013-03-10 21:50:58

—— 引自第499页

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这段话仿佛是专门为他而作,深深打中他的要害,因为此前他→直"热衷于名利,渴望着婚姻"。读完这

段话,他"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攒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到了公元387 年复活节前夕,奥古斯丁终于受洗,正式加入基督教。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2-04-21 05:34:10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上帝之城"的人也喜欢

 · · · · · ·

忏悔录

8.7

论三位一体

9.2

探索人性

8.4

神学论文集 哲学的慰藉

8.5

论《创世记》

7.6

二十世纪宗教思想

7.5

根据亚里士多德论“是者”的多重含...

9.1

神学认识论

9.6

现代哲学倾向

孤独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7

有用

eqrty

2022-11-14 12:49:20

辽宁

罗马版胡适,老文化衰弱,新文化急于上场之时,狂热崇拜新文化,大概懂老文化,喜欢车轱辘逻辑和文风的杠精就成了圣人与文化领袖

1

有用

Cindy

2022-08-15 09:50:47

读了省略版,一半的内容,感叹。大爱奥古斯丁啊

0

有用

Wen

2023-09-12 21:58:32

福建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圣经的历史,太长也记不住,过程中不断唤醒了看世界史时留下的零星记忆,也是第一次如此清楚新约、旧约的区别。

2

有用

犹大的饼

2022-05-22 14:31:50

文字从来不是容易保存的事物,很多观点你只能从获胜的批评者著作中发现被扭曲的尸体。当眼中只有唯一的神的时候,斥责其他人的崇拜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如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妥于科学认识的缺陷,许多所谓的神迹事实上都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否认的是,以公元四世纪人的眼光来看,奥古斯丁真的很博学。该书不仅保存了古典时代希腊人的哲学思想,也保存了许多古希腊与罗马的政治体制与民俗知识。

0

有用

Souljourner

2023-04-27 09:12:04

上海

因为课程要求细读了一部分,之后大概率不会读了,所以标注一下。(btw奥古斯丁的写作风格意外清晰好懂)

0

有用

G.W.F.Hegel

2024-02-26 00:50:54

陕西

阅读总结

0

有用

Max·Planck

2023-11-10 02:09:45

上海

410年,西哥特蛮族第一次攻破罗马,大杀大抢。此时罗马帝国已改信基督教。人民抱怨说以前信多神教,罗马繁荣强大。信基督教就这么惨了。某基督教大思想家写了本大书反驳,大意是:破城大杀大抢理所当然。听说蛮族也是基督徒,放过了一些罗马人信徒。所以你们应该感谢基督教…… 所谓“上帝之鞭”,也是由此而来……从此打败罗马的蛮族,都会被说成是惩罚不信基督的罗马人的“上帝鞭子”。书名《上帝之城》……号称是奠定基督教...

410年,西哥特蛮族第一次攻破罗马,大杀大抢。此时罗马帝国已改信基督教。人民抱怨说以前信多神教,罗马繁荣强大。信基督教就这么惨了。某基督教大思想家写了本大书反驳,大意是:破城大杀大抢理所当然。听说蛮族也是基督徒,放过了一些罗马人信徒。所以你们应该感谢基督教…… 所谓“上帝之鞭”,也是由此而来……从此打败罗马的蛮族,都会被说成是惩罚不信基督的罗马人的“上帝鞭子”。书名《上帝之城》……号称是奠定基督教思想的奠基大作……昨晚粗看了一下,很有意思。也明白当今很多白左的信条从何而来了……

(展开)

0

有用

莲花一赴绝国

2023-09-16 00:11:58

四川

翻了一些关于生命,和意志的内容。感觉一些想法是合契的,但是没有答案。

0

有用

Wen

2023-09-12 21:58:32

福建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圣经的历史,太长也记不住,过程中不断唤醒了看世界史时留下的零星记忆,也是第一次如此清楚新约、旧约的区别。

0

有用

ShaveR

2023-08-13 15:25:23

福建

奥古斯丁在驳斥罗马认信精灵的时候可以看出他与保罗、安布罗斯实质上的区别。精灵拥有被低下的、包含情欲的灵魂和不朽的身体,这是一种诅咒,因为永远无法接近不朽的幸福,却困在永生的肉体中。因此,肉体死亡对人类来说反而是上帝的赐福,为祂所爱之人类敞开向上升腾的。信徒此世的身体与灵魂都是活祭给上帝的祭品,四肢是代上帝行公义的工具,是圣灵居住的殿。而基督教许诺给世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今生的苦难将尤其光顾勤劳的好...

奥古斯丁在驳斥罗马认信精灵的时候可以看出他与保罗、安布罗斯实质上的区别。精灵拥有被低下的、包含情欲的灵魂和不朽的身体,这是一种诅咒,因为永远无法接近不朽的幸福,却困在永生的肉体中。因此,肉体死亡对人类来说反而是上帝的赐福,为祂所爱之人类敞开向上升腾的。信徒此世的身体与灵魂都是活祭给上帝的祭品,四肢是代上帝行公义的工具,是圣灵居住的殿。而基督教许诺给世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今生的苦难将尤其光顾勤劳的好人。”

(展开)

> 更多短评 24 条

我要写书评

上帝之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江绪林

2012-04-16 10:53:42

上海三联书店2007版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De Civitate Dei Contra Paganos)》内容提要 (上)

【按语: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讨论的主题包罗万象(吴飞的中译本洋洋洒洒100万字):自杀(卷1)、古希腊罗马神话和诸神崇拜、上帝的前知(foreknowledge)与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与罪、审美神义论、三位一体、目的论的世界历史观(卷5)、至善、原罪与人性、比较历史与世界历...

 (展开)

74

1

5回应

收起

哲夫成城

2022-09-01 20:54:01

上海三联书店2022版

【转】吴飞丨《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修订译本序言

2007—2009年之间,我翻译的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分三册陆续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以我当时的能力,虽然勉强完成了翻译,但自感学力有限,不足以完成一篇全面解读《上帝之城》的导言。翻译完成之后,我参照奥古斯丁的其他著作和其他各种研究,将此书放在奥古斯丁总体...

 (展开)

15

2回应

收起

云中枯骨

2014-03-30 20:03:56

上海三联书店2007版

奥古斯丁论自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希波的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历史上最富争议,影响最为深远的神学家,其著作对基督教教义的各个重大议题均有所涉猎。其中《上帝之城》兼具超越性哲学思考与现实政治事件的反思,内容包罗万象,在其著作中可算得独树一帜。全书从罗马城覆灭中种种对于基督教的非议谈起,以罗马...

 (展开)

12

4回应

收起

哲夫成城

2021-07-14 22:13:52

上海三联书店2007版

【转】吴飞:奥古斯丁与罗马的陷落

【作者简介】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等,著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2007)、《浮生取义》(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201...

 (展开)

5

4回应

收起

象牙塔里的小薇

2008-04-02 00:32:18

人民出版社2006版

上帝之城的写作背景

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庞大帝国,千年的统治政权,竟然顷刻间土崩瓦解,被一系列蛮族国家所替代,由此而引发的关注和思考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在遍地哀鸿中,有人把帝国衰亡的责任归之于基督教的传播。18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也认为基督教的...

 (展开)

9

4

0回应

收起

Halychyna

2023-03-15 18:44:26

上海三联书店2022版

读书笔记:《上帝之城》中的和平概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作为表象的和平:尘世和平的必然性和必朽性 奥古斯丁认为,“‘和平’一词习惯上被用于必朽的事物,那里没有永生。” 这并非其独创观念:柏拉图《法义篇》中的克里特人克勒尼阿斯就曾认为“和平只不过是个空名;实际上,一切城邦对一切城邦的不宣而战,天然就一直存在。...

 (展开)

3

0回应

收起

Allen

2020-10-16 16:23:24

人民出版社2006版

神学经典《上帝之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一部神学巨著。 本书从罗马城被蛮族焚毁的原因开始写起,指出罗马毁灭是罗马的自作自受,非基督之祸。 接下来先是回顾了基督降临前罗马遭遇的各种灾祸,以瓦罗的哲学三分法(神话哲学、自然哲学、公民哲学)为转折先把神话和公民哲学作为荒谬迷信加以...

 (展开)

4

1

0回应

收起

囤土豆的流浪猫

2019-09-26 20:40:06

上海三联书店2007版

《上帝之城》前五卷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公元410年,哥特人攻陷罗马,基督教取代诸神崇拜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上帝之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护教。然而,《上帝之城》的写作并不连贯,而是阶段性的:奥古斯丁可能先完成了第一卷,在此基础上陆续完成二、三卷,发表后,面对潜在的回应续写了四、五卷,...

 (展开)

4

2回应

收起

Asymptotist

2023-10-19 02:01:24

皇皇巨著

体大思深。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扬弃出花来了。我个人觉得,最难读的地方在复活和末日审判。说几点。第一,奥古斯丁和德国观念论众人的共同点,在于把耶稣升天当做现代的起点,最大的普遍性下降为特殊性,而不是古典时代的特殊性中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普遍性。第二点,奥古斯丁...

 (展开)

2

0回应

收起

>

更多书评

26篇

论坛

 · · · · · ·

第八卷第11章的倒数第三句话为错译

来自茶叶蛋

2024-02-18 21:19:33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京东商城

136.40元

购买纸质书

当当网

195.80元

购买纸质书

中图网

173.80元

购买纸质书

咪咕云书店

240.00元

购买纸质书

+ 加入购书单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Penguin Classics (2004)

8.7分 41人读过

人民出版社 (2006)

8.7分 8070人读过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8.8分 324人读过

吉林出版集团 (2010)

7.9分 13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信仰

(烫手的屁眼)

Mediaevel and Renaissance Periods

(一颗大豆)

如何成为一名艺术研究生-必读书单

(大妍妍)

如何阅读一本书 提及

(Hazel)

谁读这本书?

 · · · · · ·

momo

今天下午 想读

asdfghjkl2689

今天上午 想读

淮淝之泗

昨天 想读

嘀嘀嗒嘀嗒

昨天 想读

> 49人在读

> 99人读过

> 1076人想读

二手市场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7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上帝之城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